第47頁(第1/2 頁)
即便如此,承慶帝想了半天,還是決定繼續做下去,說句老實話,真正的有識之士也明白,土地兼併雖說很難逆轉,但是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程度,勢必會引起那些吃不起飯的老百姓的反彈,到了那個時候,首當其衝的就是當地的大戶,其次才是官府衙門。畢竟,比起官府衙門來,那些大戶的保衛力量可弱得太多了。承慶帝再一想,這事是延續大晉國祚的事情,關係到徒家千秋萬代的事情,就算真的影響到自己下頭那些臣子怎麼了?三令五申不許兼併土地,藏匿隱戶,既然做了,那就別怪老子不客氣,因此,很快下了決定,好在朝堂裡面雖然產生了一些爭議,最後大家還是達成了共識,就算有人心裡頭不樂意,不過,還是抗不過大勢的,你要是死犟著,皇帝回頭就能命人跑你們家去丈量田畝,清查隱戶去!
雖說達成了一致,不過找尋良種的事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定的,承慶帝將提議拿出來跟內閣商議討論了一番之後,總算是拿出了切實的懸賞方案。海商出海一趟,只要不遭遇風浪導致船隻傾覆,否則的話,利潤都是十倍百倍的,也因為如此,海關訂製的稅率也非常高,而且,會根據不同的商品制定不同的稅率,你也可以想辦法逃稅,但是若是被發現了,那麼,你這艘船上的貨物就別想要了。因此,內閣直接提出,根據種子的種類、數量和種植方法,對這些商船實施減稅,最高可減免一半。對於這些商船來說,哪怕只減半成,就有可能增加數萬兩的利潤,何況,很有可能減免一半!而且,需要又不是什麼奇珍異寶,就是一些作物種子而已,不佔什麼地方,重量也不大,隨便找個乾燥一點的艙房一放就行了,費不了什麼事,這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勾當了,由不得那些海商不心動。
很快,朝廷關於這件事情的公文直接發到了各個海關,然後就被抄錄了不知道多少份,發到了各個商船上,一下子引起了轟動。
作者有話要說:
☆、第 40 章
這件事同樣給徒景年帶來了一定的政治資本,因為承慶帝並沒有隱瞞他的功勞,而是帶著點炫耀,說這事是徒景年第一個想起來的,朝臣自然眾口一詞,言道太子小小年紀,就知道心繫百姓,實在是國家之福,社稷之福云云。
徒景年對此也是樂見其成,他需要一些東西來保證自己的地位,比如說名望。當然,這個名望不能壓過皇帝,否則的話,這不是福氣,而是禍害。承慶帝這個人也算得上是明君,但是,是明君不代表會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一直明智正確,明君鬧出來的事情會更加嚴重,比如說漢武帝,唐太宗,做這些皇帝的太子,那真是太艱辛了。當然,如果上頭是個二貨昏君,日子也不會好過,因為,明君起碼要顧忌自己的名聲,先想辦法把太子搞臭了,或者引誘太子做點什麼不該做的,比如說逼宮造反什麼的,但是昏君純粹是腦子一上頭,就能直接下決定了。就像是晉惠帝他們家那位兒子,說句老實話,沒他那兒子,他還能不能做皇帝還是個問題呢,他老爹要不是瞅著孫子聰明伶俐,怎麼可能犯傻弄個傻子做皇帝,結果,老爹死了沒多久,晉惠帝就被人攛掇著把兒子給幹掉了。
徒景年需要的就是一個光輝燦爛的名聲,當然,不能真的完美無瑕,完美無瑕的那是聖人。要是弄個王莽那樣走路都能用尺子量,一點過失都沒有的,擔心的就是皇帝了,王莽謙恭未篡時啊!你這麼辛苦經營名聲,可見有悖逆之心,那就該死!
何況,徒景年也不可能真的一直保持那種規行矩步的狀態,來自後世的靈魂天生對一些規矩有著蔑視之意,徒景年自個也不樂意裝一輩子,好不容易重活一次,可不是來受罪的。
當然,這些想得有點早,在大多數人看來,目前徒景年還算是一個比較稱職的太子,聰明但是不自負,性情平和並不驕縱,能夠聽得進別人的話,卻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