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唐僧緣何要西天取經?成佛之路暗藏玄機。(第1/2 頁)
有人說,《西遊記》是宗教大戰;有人說,《西遊記》是成長故事;也有人說,《西遊記》是講修心;但是無論如何,《西遊記》這本書中最為明顯的主線就是唐僧取經!(當然也有朋友說是如來傳經,但是這篇文章討論的重點,筆者將會在之後的文章中討論這個問題) 這就引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唐僧為何取經? 當然,這要從西遊故事的源頭說起了,因為唐僧取經的緣由在不同時期都是有變化的! 眾所周知,《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以唐朝高僧玄奘大師為原型的虛構人物,而西遊故事的原型便是玄奘大師遠赴印度求法的故事。那麼,想要知道唐僧為什麼去取經,就得先知道玄奘大師為什麼要去取經?但是想要知道玄奘大師為什麼要去取經,首先要簡單瞭解一下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究竟何許人也?他又為何取經? 說起玄奘大師,大家似乎第一反應就是“他是一個佛學家,曾經去印度求法”,這當然是不錯的,但是卻是不全面的。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敘述方便,以下稱“法師傳”)中有著對於玄奘大師詳細地描述(這裡不做贅述),其中提到了,玄奘大師俗名“陳禕”,是陳留(即今河南開封)人,是其父的四子,從小就聰明過人、懂得禮儀,並且“備通經奧、愛古尚賢”。貞觀三年秋八月,玄奘法師啟程,時年二十六歲。 根據其書記載,玄奘大師在出發前跟他母親說: 乃夜夢見大海中有蘇迷盧山。四寶所成極為嚴麗。意欲登山。而洪濤洶湧。又無船筏。不以為懼。 而此次玄奘大師之所以西行求法,其目的在《法師傳》中也有明確記載: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 也就是說,玄奘大師取經就是為了“解惑”!大家都知道,《法師傳》基本靠近歷史事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的玄奘大師的取經目的是很簡單的,而且完完全全是出於個人意願,當然,《法師傳》本身也是宣揚玄奘大師的一本書,所以在之後的許多字裡行間都能透露“玄奘大師取經是為了弘揚佛法”的思想,當然這種思想在玄奘大師前期的文字中並不常見。 取經目的開始轉變的時刻 前文提到,根據《法師傳》的記載,玄奘大師遠赴印度取經完全是個人意願,但是在西遊故事的發展中,不斷有新的創作者加入,使得玄奘大師的目的變得“不單純了起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會經常引用《西遊記雜劇》的內容,今天也不例外。在《西遊記雜劇》第一折和第二折中,出現了和《法師傳》截然不同的兩個理由: 1、(眾做拜科)(觀音雲)長安城中,今夏大旱。可著玄奘赴京師,祈雨救民。我佛有五千四十八卷《大藏金經》,要來東土,單等玄奘來。 2、奉聖旨,馳驛馬赴西天,取經歸東土,以保國祚安康,萬民樂業。 這兩處文字記載很明顯已經偏離了歷史事實,甚至已經超越了現實的範圍,已經進入到了神話階段,這並不是歷史事實的改變,而是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改變。 從《法師傳》能看出來,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後已經被奉為“神”一類的人物,其形象不斷被神話,當然,這類故事也不斷在寺廟中傳播;玄奘大師的事蹟也成為僧人之間經常提起的話題,甚至在某些特定場合中專門講述,這類講述稱為“僧講”,當然這類講述還是以佛教內容本身為主;除了僧人內部傳播之外,玄奘大師的事蹟也成為了僧人對外宣揚佛教的重要內容,,僧人們借向民眾不斷宣揚佛教的好處,這種講述稱之為“俗講”,這類“俗講”注重的並非佛教教義,而是故事本身,也就是在俗講的過程中,玄奘大師的個人意願被佛祖菩薩的仁慈教化所替代了。 《西遊記》小說中唐僧的目的 時間到了明朝,百回本《西遊記》面世之後,掀起了一陣西遊故事的潮流。但是,儘管《西遊記》小說成為大IP,但是不置可否的是,這個時候的西遊故事基本已經脫離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