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這是順治三年的事,轉瞬來到順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這一年,活了51歲的哲哲,在四月十七日去世。後上尊諡曰: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
除此之外,倒還挺風調雨順的,算是個豐收之年。
順治五年(公元1650年),堪堪滿了12歲的蘇清之,突然記起馬鈴薯是在這一年傳入華夏的。只是由於當時的清政府並不很重視,因此馬鈴薯並沒有大面積的種植。
想起這點,蘇清之直接招來農官(管理農事的官員),詳細詢問此時大清百姓種植了哪些高產農作物。
紅薯,一年生|高產草木植物,明朝萬曆年間傳入華夏。玉米同樣如此,也是明朝時期傳入華夏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大清是遊牧民族過渡成農耕,對於農事方面並不怎麼瞭解。
雖說由於皇太極到現在還沒有死的緣故,並沒有發生歷史上圈地養馬,糟蹋了不少良田的事,但是吧,從明朝皇室手中繼承來的農莊,是拿來養殖奇珍異獸以及花卉的,很少種植糧食。
而蘇清之呢,由於年齡小,需要專注學習,所以注意力就沒放在農耕上面。私心想著,即使垂簾聽政的哲哲再怎麼不懂,也該清楚農耕時代,高產農作物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結果
蘇清之高看了哲哲,高看了作為輔臣的多爾袞等人,根本就不在意地裡種的是什麼莊稼,只要每年有稅收就成。
這樣的事情,讓後知後覺好幾年的蘇清之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畢竟吧,蘇清之也是後知後覺到現在才發現。不過蘇清之還小嘛,才十二歲,更是建國初期,一切都當算作在打地基。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不牢固,再高的大樓都有崩塌的可能。
蘇清之現在,需要做的便是將大清的地基打牢固。
總之閒話莫談,瞭解到大清百姓種植的都是一些產量並不怎麼高,常規性的農作物,蘇清之直接安排人手,從跑來大清經商的西洋人手中,購買了大量的馬鈴薯、紅薯、玉米等農作物,並命農官將購買來的馬鈴薯、紅薯、玉米等農作物分批在皇莊種下。
能擔任農官,都是上了年齡,有豐富農耕經驗的百姓。由農官負責育種,不用蘇清之刻意交代,就能完成得十分棒。經過農官好季度的培育,僅僅在皇莊,就收穫了數萬石的種糧。在順治七年(公元1652年)也就是蘇清之滿十四的時候,蘇清之下明旨推廣種植,經過幾代良種篩選培育出來的馬鈴薯、紅薯以及玉米三種農作物。
蘇清之在位已有七年,實施的乃是仁政,而不是高武力鎮壓。沒有因為『文字獄』鬧得人心惶惶,風調雨順,又時不時有賦稅減免的政策出現,治下百姓自然就安居樂業,不會再受到白蓮教等很多個朝代都異常活躍的亂黨挑撥,鬧什麼農民起義。
而隨著馬鈴薯、紅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播開來,蘇清之開始推行十稅一,降低農稅、提高商稅的政策。
從只要滿足衣食住行就可以的平頭老百姓手頭能收到什麼稅,稅收大頭還是在於商稅。別看『士農工商』的封建等級,將商人擺在末尾,社會地位不高。但是吧,商人是最有錢的,而且為了保住家財,商人一般都會依附士族。
換種說法就是,嗯,蘇清之下令降低農稅,提高商稅,首當其衝提出反對的,就是收受了商人孝敬的大臣。不拘滿臣和漢臣,包括身上有爵位的大臣,都特麼上躥下跳,說蘇清之此舉措容易動搖國本。
此時皇太極已死,還健在的海蘭珠在皇太極去世後,就帶著伊爾哈住回了紫禁城。身為蘇清之生母的她,可不像哲哲,權力比較重。搬去慈寧宮住後,海蘭珠就深居簡出,日子過得十分的清閒,也就是說,如今蘇清之雖然沒有大婚,卻已經親政,為君者權柄皆捏在手中,包括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