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這場皇室連帶朝堂明爭暗鬥最後的結果就是:永隆帝再次在忠心耿耿的臣子護衛下離開了都城,但這一次他是帶著妻兒和準備東山另起的人才和物資走的,之後經歷艱難苦戰,南下一路至金陵城,立都建元,重登帝位。起初為了表示正統,南朝的國號也被定為「昭」,後來太子繼位便將國號改為「齊」,理由是為表皇帝「盼南北齊昌」。這大有深意的五個字一出,生生對比的北朝那位正忙著和北方夷族議和的君主落了下乘。
於是之後數年間就是大量胡人入關定居北朝,帶來的新奇玩意雖然多,但衝突卻更多,其中不乏有和各個高門士族的矛盾。陶雲蔚以前對此還並沒有多大感覺,畢竟自她記事起街上就早已是隨處可見那些高鼻深目的胡人,直到那一回,陶氏現任宗長,也就是她五叔祖把陶爹叫了過去,說有朝中的胡族新貴想要與陶氏聯姻。
她家三姐妹,年齡合適的就只有她和曦月,曦月長得像父親,是個秀麗美人,她則像母親多些,輪廓、氣質都更為硬朗。族中長輩覺得兩姐妹各有優點,哪知這話才一傳過去,對方就直接回復兩個都要,還說什麼善治家的給老子,美貌的給兒子。當時連一向性格柔和忍讓的陶爹都給氣得瞪了眼兒。
陶雲蔚是事後才從長兄的口中知道這件事的,其實對方如果只要她們其中一個,她作為長女,不管是為了家族還是妹妹,去也就去了。可這樣的要求怎麼能行?尤其是那些北夷人還流行著烝母報嫂的婚俗,原本歷來是為他們漢人士族所譏的,怎不見那所謂的胡族新貴去找那些高門甲族提出這麼無禮的要求呢?
這擺明瞭是既想要借和關中士族聯姻抬高自家虜姓世族在中原的身份地位,又不想腆著臉去求那不可能的人家,所以才「勉為其難」地打上了他們這種居於末流的丁姓士族的主意!
偏偏聽那位五叔祖勸她爹的意思,還真打算順著對方這麼幹。
陶雲蔚當時是相當震驚的,不僅僅是驚訝於陶家喪失風骨的程度,更驚訝於宗房的貪婪愚蠢。
就算是她們姐妹兩個順從家族認了命,可這樣壓根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裡的夫家,誰能擔保陶家給了人就一定能得到好處?陶氏或許是為了聘財已可不顧廉恥了,但宗房想得再好,難不成對方還能像聘娶一等高門之女那樣付予百萬錢麼?
再者說以宗房現在的態度還有她父兄的性格來看,這些好處能落到多少在他們自家頭上都未可知,何況底下還有三個妹弟,她陶雲蔚不怕犧牲,但絕不想犧牲地這麼沒有價值。
她便是在那一刻萌生了個想法:既然陸氏等大族都可以放棄基業南遷,我們為何不能?
一念既起便如野草瘋長,她當即在家裡提出了這個建議,說服自家人倒並沒有什麼難度,畢竟舉族南遷的早已不止個例,但當陶爹把這個建議轉給了宗房之後,卻遭到了一致反對,原因也很簡單:陶氏沒有那個底子去折騰。
陶雲蔚自然看得出來他們心中的顧慮和恐懼,但要依她的想法,在北朝這種虜姓日漸位高權重的環境下,對他們這樣的末流士族又能有什麼尊重和機會可言?與其如此,不如試試往南邊去,至少南朝民間環境安定得多,而且這麼多年來南遷的家族不知凡幾,可見這並不是個壞決定。
也恰好在這個時候,她偶然看見了那本官方編撰的譜牒——《百家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他們陶氏已然是末流中的末流了,自來士族之所以為士族,除了對祖上三世所出官員的品階有要求之外,更多的其實還要看今朝。
而他們陶氏一族已經連續好幾代不曾出過四品以上的官員了,世人稱頌的名士更是完全掛零,加上短短二十年間經歷過兩次可謂動盪的分宗,時到如今已是岌岌可危,陶雲蔚覺得那位編寫此書的官方人士也許就在等著他們「士婚非類,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