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萬曆皇帝的得失2,萬曆三大徵(第1/2 頁)
而福王朱常洵的後代中,還有一人也非常出名,那就是之後再次復國的南明小朝廷內的皇帝朱由崧。 這位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正是萬曆皇帝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長子。 而福王也是死後被追封為帝的人之一。 而朝臣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之後萬曆皇帝確實有讓福王做儲君的打算,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得出來。 這位皇帝其實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其實不是關於儲君的,而是一種抗擊朝臣們的舉動。 也就是想和朝臣們抗爭的意思,但很明顯,這場抗爭以兩敗俱傷為後果,這也讓大明朝出現了問題。 畢竟說白了,就是一場內鬥,損耗的是國家實力。 而這場爭鬥,也被稱之為國本之爭,其結果大臣們還是滿意的,但後果卻極為嚴重,雖然萬曆皇帝朱翊鈞同意了讓福王就藩。 但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提出了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肯讓其出京就藩。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但萬曆皇帝的這個舉動,從種種跡象看來,其實他是有其他想法,此時朝廷內爭鬥不休。 各黨派,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這五個黨派,黨同伐異,爭鬥不止。 而這個時候萬曆皇帝丟擲這件事來,其實也是變相的想將視線轉移到這件事上。 當然這也只是咱的猜想,如果要是真的,只能說,萬曆皇帝還是有一定強勁的手腕的,他的政治頭腦非常厲害。 果然他丟擲這個問題後,在朝野內外確實取得了效果,將這些人的目光吸引了過來。 但由此朝廷又掀起了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福王莊田之爭,之後更是引發出了更大的問題,萬曆四十三年。 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梃擊案,這事情還涉及到了鄭貴妃和皇太子朱常洛。 梃擊案就不多贅述,如果有興趣,可以去自行搜尋下。 以上種種就是萬曆皇帝的失。 但要說這位皇帝整個執政生涯都在渾水摸魚,那對萬曆皇帝朱翊鈞來說非常不公平。 他對整個國家的問題,還是稍微上心的,在他的執政生涯中,還是做了很多事情的,不說其他的。 光說他的萬曆散打徵,其實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為他挽回了名譽,讓他整個執掌大明權柄四十八年來稍微有點光彩。 不然憑藉著他對待張居正,寵幸妃子,喜愛三子,孤立大明儲君等等這些來說,估計他要被定在昏君榜單上。 可後世對於他褒貶不一,就對他是否上昏君榜單說法不一,也正是因為他的萬曆三大徵,還有執政初期。 配合著張居正實現改革,所以才出現了這個情況。 萬曆三大徵,這說的是三場明末較為有名的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說的是寧夏之役,第二次是朝鮮之役,第三次是播州之役,這三大徵,可謂是非常有名的。 第一場寧夏之役,寧夏是明朝邊陲九個重鎮之一,主要防禦的正是蒙古人族人,講的是李成梁長子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 這對父子,可是在明末大放異彩,特別是在萬曆一朝,更是名聲大噪。 他也被戲稱為建州女真太上皇,他率領的遼東鐵騎將建州女真鎮壓的不敢動彈。 這位在歷史上,也是非常長壽的,享年九十歲高齡。 這二場朝鮮之役,李松如也是主角之一,李松如和麻貴,抗擊日本的當時的部落首領豐臣秀吉入侵朝鮮。 沒錯,就是倭國非常出名的那位,號稱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豐臣秀吉。 也正是這次戰役,導致豐臣秀吉死在了朝鮮。 而這場戰役,那位被棒子國稱之為宇宙第一將軍,只要拍名將,他們必定要拿出來的李舜臣。 也在這次戰役中出現,當然他們得不得就拿出李舜臣,也能理解,畢竟再也沒有其他的將領,能拿出手的了。 當然不可否認,李舜臣也確實有兩把刷子,但他也在這場戰役中中彈身亡了。 最終的結果毫無例外,畢竟他們的部落首領都戰死了,只能以失敗收場。 而第三場就是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這三場戰役,也為明朝維護了東亞主導地位。 而之後的朝鮮也一直想的是明朝,其實也能理解,畢竟大明開國針對朝鮮,還是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