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第1/2 頁)
鍾瑄被二人扶到臥室躺下。段羽和周聞連續趕了兩天的路,此刻也有些疲憊,便各自在旁邊找了張椅子,閉目養神。
一邊的周聞很快就發出了輕微的鼾聲,段羽卻閉著眼,睡不著。他的思緒回到了四年前初見鍾瑄的時候。
四年前,元豐三十年,他剛剛考上雲州的解元。在準備次年春闈的期間,他並沒有閉門讀書,而是與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組成了&ldo;文庭社&rdo;。每隔幾日便輪流做東,選一個清雅之地吟詩作賦,評論時政。
那一次他記得是周聞做東,地點就在蔚川府最著名的茶舍聽雨閣。當時幾人一面對著閣外煙雨迷濛的南滄江品著茗,一面以秋雨為題吟詩取樂。當時他即興起頭道:&ldo;塵浥多人路,泥歸足燕家。&rdo;
一個布衣少年披著微濕的墨發,從淡淡的雨霧中走進茶社,隨口接道:&ldo;可憐繚亂點,濕盡滿宮花。&rdo;從此少年鍾瑄走進了他們的視野中。
他當時自稱古瑄。雖然在文庭社中年紀最輕,在詩詞歌賦的造詣卻遠超過他們。而在時政方面,他也總有著與他年齡不符的極其獨道的見解。
很快鍾瑄便替代了段羽成為了文庭社中的核心人物,並且在他的帶領下,文庭社成為了蔚川府最有名的文人團體。短短几個月內,更是逐步聚集了更多的當地才子,漸漸形成了九人的固定組成。
元豐三十一年段羽入京參加春闈,卻落榜而歸。這時鐘瑄並不像其他人那樣忙於安慰他,而是提議將他們平時所談的觀點整理成文。這就是最早的&ldo;文庭小議&rdo;。
這篇文庭小議由鍾瑄所撰,所議之題,便是當年的春闈。他以分析當年的科考題目入手,深入剖析了大熙國科舉制度之弊端,表達了對苦讀多年卻投筆無門的落榜才子的遺憾之情。整篇文章文從字順,理密思沉,文筆清新曠遠、流麗雋永,感情上卻又洶湧豐沛、直指人心。
此文一出,不僅引得歷屆落榜之人淚滿衣襟,就連那些已經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回想起自己艱難的科舉之路,也是心有慼慼焉。
最開始文庭小議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蔚川府的讀書人之中流傳,後來有書商窺得商機,為之專門製版,印刷成小冊,放入書局售賣。
隨著文庭小議的影響越來越大,文庭社便陸續又出了後面的三議,議題更是涉及士農工商等等各個階層。至此,不僅是讀書人人手一冊,就連那些稍稍識些字的商賈、工匠等人也都爭相購買傳閱。
在這個時候鍾瑄又提議,褒貶時弊只能算拾人牙慧、飯後談資,能提出實際的解決之道才是真本事。因此自文庭五議開始,他們開始針對大熙國的律法,直接給出了改革的建議。
到了元豐三十二年,《文庭八議》由文人之手漸漸從蔚川府傳至整個雲州,最後傳到了京城。
是吏部尚書賈正最先將《文庭八議》在朝堂上提出來的。他認為現有的大熙律自前朝開始已經沿用了四十五年,早已與現在的時局不符。就連年輕的學子們都能提出可行的建議,律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然而以內閣大臣楊禮為首的大臣們卻認為,這群膽大包天的年輕人,因為科舉不順,就上趕著要改變國家的律法,那如果是生活中遇到不順,豈不是要揭竿而起,乾脆推翻皇上的政權?
這起子壞毛病千萬慣不得!
況且大熙律已經在這個國家實施了四十五年,已經證明瞭它的經典和耐用性。皇帝如果夠賢明,就應該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而施教,祖宗傳下來的律法絕對不能改。
閣老們在朝堂上的爭執越來越激烈,漸漸演變成了寒門學子出身的賈尚書與豪門顯貴出身的楊閣老為首的兩派之爭。一時兩派對立,官員們各自戰隊,互相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