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第1/2 頁)
「陛下,老臣有些疑問想請教璐王殿下,懇請陛下恩准。」
李弘心思動得飛快,既已認定不能坐看李賢拿走漕運事宜,自是不再多猶豫,飛快地對站在文官佇列前幾列的閻立本使了個眼神,但見閻立本不動聲色地輕點了下頭之後,大步站到了殿中,對著高坐在大位上的高宗行了個禮,朗聲稟報導。
「唔,閻愛卿久在工部,理應對漕運之事頗有心得,既如此,想來該是能對賢兒的摺子做些補益的,朕準了。」閻立本乃是高宗親自調回京師輔佐太子的,自是清楚閻立本是絕對的太子一黨,此際見其站了出來,又怎可能不明白太子那頭要發動反擊了,而這顯然符合高宗的初衷,自然樂意見到此事發生,這便笑呵呵地點頭應允了下來。
「多謝陛下隆恩。」閻立本不慌不忙地謝了恩,而後略一側身,平靜地看著李賢,略一躬身,拱手為禮道:「璐王殿下,下官有幾個問題求教,還請殿下代為解惑,下官感激不盡。」
「不敢,閻尚書言重了,您有何疑問但講無妨,但凡小王能答的,斷不會令閻尚書失望便是了。」李賢自是早就知曉會被太子一系的官員刁難,此際見閻立本跳了出來,自不會感到奇怪,這便面色平靜地還了半禮,語氣平淡地回了一句道。
「敢問殿下,您所言的五策若是就此行去,須多少時日,又需多少人力、錢財方能得盡全功?」閻立本乃是老工部了,對河工乃至漕運都門兒清得很,自是知曉李賢所獻的五策確有解決漕運難題之可能,他當然不會從具體實務上去非難李賢,而是一針見血地連著提出了兩個要害問題。
「閻尚書問得好,小王此五策雖是一體上的,可具體實施卻可分別進行,其一,分段漕運如今即可進行,若是各部能通力配合,半年便可見成效,其二,廣通渠先行,而三門渠後之,前者需時兩年,後者需時三年,兩者可交叉為之,攏共需耗時四年左右,至於汴渠維護則需常年為之,並無時限,具體所需人力須得經戶、工二部統籌,沿途諸州調配,整體計劃需耗錢近一千萬貫,四年而為之,每年至少兩百五十萬貫左右。」李賢早就跟李顯私下算過了好幾回的帳,雖不敢說能得到一個百分百準確的數字,可大體上要花銷多少錢財還是能估算個近似數的,當然了,這數值著實太過驚人了一些,哪怕李賢已是將原本所估算出來的數目字極大地壓縮了一把,可此等驚人之耗費一出來,登時便令滿殿大臣們全都倒吸了口涼氣,霎那間,嚶嚶嗡嗡的議論聲立馬再次轟然大作了起來……
第90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下)
每年兩百五十萬貫看起來似乎不多,換算成銀子,也不過就是兩百五十萬兩而已,相比於後世投之於治河上的耗費無度來說,真不算多,要知道後世清代時每年投到運河裡的常規銀兩都遠不止這個數,更別說每每還有動輒便是以百萬兩計的專項整治費用,問題是此時的大唐雖經三代圖治,國力強盛,號稱天朝,可實際上強的只是在軍事上,經濟實力只能算是一般般罷了——國庫每年的歲入也不過就是一千七百萬貫左右而已,扣除行政費用以及各種七七八八的花銷,還能剩下的也就已是少得可憐了,這還不算每年幾乎都會爆發的各種邊境戰爭之所需,認真算將下來,朝廷也就只能做到大體上的收支平衡罷了,就算能略有些盈餘,可卻絕對沒有兩百五十萬貫那麼多,很顯然,要國庫裡撥出這二百五十萬兩銀子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怪不得朝臣們驚詫不已了的,若是朝臣們得知李賢所報的這個數目字其實僅是真實所需的七成的話,只怕更得被驚得汗如雨下了的。
「殿下豪情,下官佩服,只是下官卻有一不明處,還請殿下代為詳解。」閻立本雖剛接掌戶部,可半月餘下來的努力下來,對國庫的老底自是知之甚詳,這一聽李賢說起一千萬貫的花費就跟說一千貫一般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