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2 頁)
&ot;不祥&ot;事件
石門溝,還將另外兩處說得盡善盡美。樑子琦自然大怒,他認為,申時行本是死讀書的儒生而已,對風水學一竅不通,他否定自己所選定的吉壤,根本就是無理取鬧。一個人的功勞被人否定,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不敢直接攻擊申時行,而是先攻擊與申時行關係比較好,並支援申時行意見的禮部尚書徐學謨。他跟萬曆皇帝講,申時行與徐學謨本是兒女親家,&ot;附勢植黨&ot;,故意不給皇上選擇最上的吉壤。萬曆皇帝見到樑子琦的奏疏後,非常惱火。萬曆皇帝一朝的黨爭在歷史上相當的有名,萬曆皇帝也知道這一點,所以當他看到&ot;附勢植黨&ot;這四個字時,就莫名地憤怒。他立即將徐學謨罷職,申時行馬上反擊,他聯合禮、工二部及欽天監重臣,一起揭露樑子琦在踏勘過程中頤指氣使,固執褊狹,自以為是,不顧吉凶等罪行。可想而知,在朝中有極大影響力的申時行的這一招絕對能把樑子琦打進萬劫不復之境地。幾天後,萬曆皇帝諭旨:&ot;子琦挾私瀆奏,奪俸三個月。&ot;於是,剩下的兩處吉壤只好由萬曆皇帝親自定奪了。一處是形龍山,申時行用風水師的評價說就是,主峰高聳,諸山拱抱,河水繞腳,眾水來賀,形如出水蓮花,案似龍樓風閣,明堂開亮,輔弼森嚴,堪稱至尊至貴之地。而小峪山更符合風水寶地格局,山脈主勢尊嚴,水星行龍,金星站穴,左右四輔,拱顧周旋,明堂端正,砂水有情。經過仔細斟酌,萬曆皇帝在當年九月九日借秋祭之名,親自去看了形龍山和小峪山兩地,現場初定小峪山,請求兩宮皇太后之後才能正式敲定。第二年(1584年)九月,奉兩宮皇太后之命,萬曆皇帝再借秋祭陵之機,正式定下了小峪山,即現在的定陵陵址,並易&ot;小峪山&ot;為&ot;大峪山&ot;。選取陵址一事這才算塵埃落定,接下來就是建陵事宜了。萬曆十二年(1584年)十月初七,萬曆皇帝任命了一個龐大的工作萬曆皇帝的定陵:三百年後的報應213
來龍去脈班子,負責籌建工作。工作班子的領導都是帝國舉足輕重的臣子,定國公徐文璧、首輔申時行為知建造事,兵部尚書張學顏、工部尚書楊兆為總督,工部侍郎何起鳴為提督,禮部尚書陳經邦總擬規劃。另外,萬曆皇帝還組織了內宮班子,由司禮督太監張宏為總督,帶領幾百名太監配合申時行領導的朝廷班子。萬曆十三年(1585年)八月初一,定陵正式破土動工。但是,在開挖地宮時卻出現了不祥的事件。這一&ot;不祥&ot;事件成了當時萬曆朝的重要事件。動工不久,欽天監官員就向萬曆皇帝報告說,在寶城西北角的地下發現大量石塊。再繼續一挖,發現石塊下面又有一大石塊,這就說明石塊下面無土。按照風水學的觀點,寶床下無土,陵基建在石頭上,龍基不穩,屬於&ot;不祥&ot;之兆。欽天監官員的報告還沒有被萬曆消化,有大臣就上疏萬曆皇帝,說陵址有石數十丈如屏風,其下皆石,恐寶座將置於石上。萬曆皇帝驚慌不已,立即跑到天壽山,檢視了大峪山附近一帶地形地貌,又詳細詢問了在場官員,怒氣沖沖地回到皇宮,將那位&ot;造謠&ot;的大臣貶到外地。但是,&ot;挖出石頭&ot;確有其事,雖然沒有那位&ot;造謠&ot;的大臣說得那麼懸乎,可萬曆皇帝心裡還是不踏實。他找來申時行,希望申時行能給他安慰。申時行果然就安慰他,說,石頭大抵是土中之骨,有骨有肉才為吉壤。這種安慰果然起了作用,萬曆皇帝下定決心要把建陵事業進行到底。為了讓其他人安心,他說,祖宗山陵既卜於天壽山,聖子神孫,千秋萬歲,皆當歸葬於此山。同時下詔,以後不允許有大臣再為此事爭論,壽宮吉地就是大峪山。後來,認為大峪山不吉利的大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處罰。一些明史學家說,萬曆皇帝並不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