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光明學校(第1/3 頁)
好在,好訊息總還是有的。
冬月初一日,帝後再次出宮,這次去了城東黃華坊方家園衚衕。
這裡曾是方姓人家的菜園,稱為方家園;只是世事變遷,逐漸寥落。
去年初皇后看中了這裡,用三千兩銀子買下這一大片區域,進行了改造,將原來曲折的道路取直,在這裡興建了一所規模宏大的學校,專門收養在土木堡和京城保衛戰中犧牲的未滿十六歲的烈士遺孤。
景帝親自賜名光明書院,並題寫了校名。
毫無疑問,提議出自汪舜華。
在兩場戰役中犧牲的人員很多,即便一家只送一人進學,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明朝讀書人的總數才多少?因此,普通兵士的孩子註定無緣,只有中低階將官的孩子能夠入選,朝廷還先派人進行了初步的考核,確定孩子身體健康、性格聰明,確實有培養的價值。
這樣下來,總共有差不多2萬人入圍,這是目前能做的極限。國子監極盛時,還不到這個數。
當然,禁軍後人優於邊將後人,輪宿京城跟隨出征犧牲的子弟就真的很少了。
這年代,讀書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
義務教育,任重道遠。
即便如此,這也實在是一件大事。去年初安排完後宮的事,汪舜華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這裡,和景帝商量學生的範圍、教師的配備、經費的撥付,和阮安等商量校舍的選址、建設。
景帝感其辛勞,勸她不要太辛苦,汪舜華道: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只要萬眾歸心,朝廷得人,我這點辛苦,又算什麼?
景帝摟緊了妻子。
但禮部上書胡濙提出來:這樣的大事,由皇后操辦,不合適。
大家都看出來,皇帝是想延攬人心,但畢竟改元初就提了出來,不是臨時起意;而且怎麼說也是好事,那就辦吧。
但是不能讓後宮主導,否則禮部、兵部主官就真的沒臉見人了。
汪皇后的賢名已經夠顯赫了,再這樣下去,不僅太上皇,甚至皇帝,也會被她覆蓋。
這話胡濙當然不會說,景帝對皇后的愛重大家都看在眼裡,但是胡濙還是進諫,撫恤遺孤、延攬人才,這應該是朝廷做的,不應該是後宮女眷們做的,否則,臣等都要羞死了!
胡濙德高望重,他一開口,後面的一溜兒贊成;景帝也就同意了。他也不想妻子太辛苦,何況交給禮部,經費的事自然就由戶部去操心。
只是回宮見了汪舜華,有點不好說;汪舜華倒不介意:我原來擔心大臣們忙於朝政,顧不上這些,如今由他們接手,可算是放心了。
景帝這才高興起來。
光明書院是朝野關注的工程,胡濙等也不想被一個女人比下去,因此事情定下來,就開足馬力;只是財政有困難,戶部糧餉有困難,加上規模太大,因此花了差不多兩年半才完成;如今孩子們已經出了孝,該入學了。
光明書院比照太學,因為主要面向青少年包括兒童,因此規格要低一些。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告慰烈士英靈,同時讓隨行的文武官員尤其禁軍感恩戴德。
民心可用。
皇帝巡查這樣的大事,事先自然會通知,孩子們也演練過;只是這些孩子都是低階武官家庭出身,真正接觸這樣多的大人物,有幾個還是忍不住抖,太監開始呵斥,這下就不是一兩個人抖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始哭了。
景帝身邊有好幾個孩子,還是很有心得的,給為首的孩子搽了眼淚,笑道: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道:我叫馬大壯。
景帝問,幾歲啦?
馬大壯回:八歲。
景帝恍然看到了幼年喪父的自己,摸著他的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