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1/5 頁)
“正如都司大人所說,現在這時世不同了。”
張守仁笑的淡然,神色中卻也是有堅決之意。
如果他生在明朝中期,可能也就想法做官,能做幾件改良的事就可以了。甚至也是汲汲於財貨,做個富家翁也知足了。
現在這種時候,異族強盜就在關門外時刻窺伺,哪裡是男兒大丈夫安享燕樂之時?
“好,國華,老夫等著看你封侯的那天!”
丟下這麼一句,老頭子才打馬前行,眾多登州都司的武官們相隨在後,然後又是一頂頂涼轎跟著,塵飛土揚,沒過一會兒,就是走的乾乾淨淨。
“走,咱們也回去!”
張守仁微微一笑,向著眾人曬然道:“好歹把這些大佬倌伺候走了,也該輪著咱們辦些正經事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 內閣(1)
第一百五十四章內閣
京師,大內。
對明朝的皇城,後世的人可能不大瞭解,以為是和清朝的宮城範圍差不多大。
但兩者相差實在是很遠。
明之皇城,大約是清的十倍也不止。
南城,西苑,加上一個萬歲山,方圓之大,包含著紫禁城和中央各衙門官署,再加上好幾座皇家園林,委實不是後世清朝的皇城可比。
就拿紫禁城來說,一個皇極殿,規模比後來改稱的太和殿大了好幾倍來著,後來是清初時燒燬了重修,沒有大的金絲楠木,規制這才小了下來。
在這紫禁城中,管你是起居八座,開府建衙的方面重臣,還是口含天憲,擅作威福的權閹,又或是制文衡,理陰陽,號稱宰相的內閣大學士們,都得是屏心靜氣,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那個叫皇帝的人來轉,明清異同,有一點卻是一樣,皇權確實是自宋朝之後集大成者,起於明,完成於清,就算明比清要開通的多,文明的多,但皇權至大,遠非漢朝時皇家與世族分庭抗禮,而宋時皇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時的情形相比。
就以在皇極門不遠的文淵閣來說,這內閣制度在明末已經早就成熟,神宗年間相隔不遠,當時神宗和文官集團鬥爭,除了軍政要務及時批覆外,很多按慣例辦理的事,索性就不理會。而朝野之間其實是相安無事,天下太平,並不是後世所說的那樣,明亡於神宗,這其實是對內閣制度的一種侮辱和輕視了。
該補官就補官,該如何就如何,地方上事不行,是明朝官僚體系和財政制度不行,在內閣制度下,這輛破車已經是儘可能的一直往前了,又能辦事,且不能威脅皇權,內閣再權重,也不是真正的宰相,相權是怎麼也重不起來。
簡單的例子,唐時宰相分別執掌中書省,中書令領導中書舍人等侍詔的官員,中樞政令,就盡由中書所出。
左右僕射,則領尚書,六部就是宰相直領,凡事直接對宰相負責,是宰相的屬官。
中書令為中,僕射,參知政事為輔助,名實核一,唐時的宰相辦事順暢,一經大拜,就是極有權勢,所以李林甫之類的權相,足以制衡天下。
至宋,因為唐時宰相權重,大宋藝祖則又疊床架屋,將宋朝官制改的亂七八糟,但凡政事,皆出兩府,而宰相儀同三司,佚高權重,尊禮尚在親王之上,禮絕百僚,論起權力,尊榮,其實也不在漢唐之下。
只是到了明時,朱元璋權力慾太重,而漢人王朝經過百年蒙元統治,浸沾胡風,以前的一套沒有傳承下來,朱重八在很多事上都是想當然耳,完全的胡來。
革除千年以降的宰相制度,就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想當然和敗筆。
因為老朱顯然忽圖了一件事,就是他的後代子孫,絕沒有他的政治手腕和狠辣的心腸,更沒有他一天干足十幾個小時而不疲憊的強悍精神。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