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醫技爭鋒(第1/2 頁)
“京都微創腔鏡培訓班”的場地比劉棟想象的大,進去後發現參加的人數比想象的少,劉棟明白了,這是一個小而精的培訓班,可以保證每個參與者的培訓質量。
每個訓練裝置還安裝了螢幕錄製的功能,這樣可供授課老師回看或者點評使用,劉棟對照著一旁的號碼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正式開始後,主辦方先是說了開幕詞以及整體的安排日程。
然後,就引出了培訓老師的出場,京都本地有2位,還有1個助手;外地過來的有2位。除了主席外,其餘均為業內小有名氣的中青年專家。
“本次會議,以‘傳遞技術,打造標準’為宗旨,為國內的青年一代醫師提供標準化腹腔鏡培訓課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互相學習互相切磋的平臺。”
第一部分是理論授課,授課結束後會有個小測試,一方面是來檢驗理論知識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有個小反饋,看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秋教授講了《泌尿外科腹腔鏡的臨床應用》,張教授講了《泌尿外科後腹腔鏡的手術與解剖》,李靖則講了《腹腔鏡前列腺癌手術要點》......
劉棟看著隨堂測驗的幾道試題,發現都是比較基礎的問題,哪怕授課老師沒有提及的,也是他在手術學中看到過的。他覺得他能拿滿分。
第二部分,是基本技能競賽,包括了夾豆子、剪圓形紙、縫合打結等腹腔鏡基本操作。2個人共享一臺訓練裝置,每個人有半個小時的訓練時間。按照演示過的標準操作,分別訓練著。
“小兄弟,你這樣操作的太慢了。”和劉棟一個組的是個高年資住院醫師,姓郭,長相普通,眉毛濃密但不雜亂,但他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已經開始稀少、向著“地中海”發展的頭髮,髮際線也有些上移,“臉逐漸侵佔著頭髮的地盤”。
他看著劉棟操作的時候,都恨不得以身相代,奪過來自己訓練。由此可見,他平時得到的練習機會,真的非常有限!
劉棟微微一笑,說道,“謝謝建議。我操作的少,看到這個標準的操作手法,還是挺有啟發的。我先自己琢磨著練一練。”
劉棟作為一個新手,仔仔細細的琢磨著標準操作的手法,以及如何更符合解剖,更符合受力的規律,練習時也是在不斷的調整著。雖然慢,但是最後練習完畢都很標準。
等待郭醫生開始練習的時候,確實,速度比劉棟剛開始的時候顯著的快很多,但是,卻是操作的時候有很多沒必要的小動作,而這些小動作,在劉棟看來,整體的速度會受影響,而且在人體狹小的範圍內操作的時候,可能會丟失視野,或者對於不需要手術的地方造成損傷。例如,夾豆子的時候,始終只有一個操作器械在動,另一個就那樣放著,但佔用了一個手。剪圓形紙時不完全按照標記的線操作,要麼靠裡面、要麼靠外面。縫合打結時,線的長度沒有修剪,導致拉線的時間過長,針有時候離開了術野,下次操作時還要再順著線去找針......
“你看,應該這麼操作......那個培訓影片只是基本動作,實際應用時不一定實用......你遇到我,算是你的運氣......”郭醫生一邊操作,一邊對著劉棟說道。
雖然有些困惑,不明白這個人為何如此自信。但是,劉棟依舊認認真真的看著郭醫生的操作,儘管他覺得郭醫生的操作手法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是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方法,在有的時候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當然,機會更青睞有準備的人。就如同很多行業,發明一個技術的是創始人,但是最終發揚光大的卻不一定是創始人,而是在創始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的那個人。舉個例子,某個人寫了一首歌,自己也唱了,發行了。但是沒有火。後來,被另外一個人買了版權,做了一點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