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命運的轉變(第1/3 頁)
陸遜最終決定揮軍西去,直取夷陵,其實比虞翻想的還要多了一層判斷與考慮。
雖的確是出於穩妥,卻是因為他判斷出了荊州軍的驚人胃口與戰力增長。
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荊州軍一開始並未追著自己往西來,故意揮軍北上,給所有人放了一個要從沔水逃亡的煙霧彈。
待調開自己主力之後,方才攻取枝江。
這說明什麼?
荊州軍在有意規避與自己的正面作戰。
至少在當時,荊州軍的首領判斷其軍力當屬“不若”自己的吳軍。
而據逃回來的枝江守軍所言,他攻取枝江時毫不猶豫,自己留在枝江兩千人馬,對方彼時的兵力當不少於萬人。
考慮到枝江縣城多少也能起到一些防禦作用,陸遜判斷當時的荊州軍兵力至少在一萬五千人以上。
漢中王太子劉禪也在其中,而以其一把大火燒的呂蒙全軍覆沒的手筆來看,區區兩千人,要想全殲並非難事。
現在居然有人能逃回來報訊,他必定是故意如此。
倘若他下一步要攻宜都,需要做的是遲滯自己回援的速度,而不是故意放人來告知自己。
他們恐怕是想要在路上打伏擊。
至此,陸遜基本判斷出了荊州軍此時的戰略意圖——蠶食自己的有生力量。
既不是要逃回益州或漢中,也不是要控制長江西線等待來援。
而是要調動自己、分化自己……最終吃掉自己的人馬!
在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即使是以陸遜的心性也覺得有些毛骨悚然。
對方從一開始兵力“不若”自己的時候,就有這個打算了,好大的胃口!
而當他們從枝江放人出來時,已敢埋伏自己,那至少也該是與自己兵力相差不多。
他帶了三萬人馬出來,枝江守兵兩千、宜都守兵三千、留守荊城三千,尚有兩萬兩千之眾。
對方透過審問枝江的陳剛,恐怕也能對此有個大致的判斷。
那也就是說……荊州軍越打越多了。
除去降卒之外,恐怕在枝江也招募了不少人。
畢竟降卒一旦超過一定比例,他們是不敢立刻就用的。
這種用兵作戰風格,同他了解的關羽荊州軍大不相同。
只怕同樣是出自那位漢中王太子劉禪的手筆。
自己必須儘快拿下夷陵、秭歸等地,隨後屯兵固守,等待主公拿下江陵後,兩面包夾荊州軍,方能鎖定勝局。
然而大軍抵達夷陵的陸遜卻發現,這裡成了一塊硬骨頭。
不同於先前望風而逃的宜都,夷陵已經做好了殊死抵抗的準備。
自夷陵以東十餘里,長江航道逐漸收窄,荊門虎牙二山坐落於此形成了一道天然江關,此段水流湍急、明暗礁石頗多。
守將詹晏、陳鳳各自領兵屯於此處,江東水師再牛,也沒辦法硬闖如此險關。
這也是陸遜要奪夷陵的最重要原因,拿下此處,他便有自信堵住益州來援的大軍。
然而,眼下被卡的是他自己。
陸遜大軍水陸並進開往夷陵,吳將李異率領的三千水軍,經宜都走水路被堵在此處不得寸進。
而其主力則渡沮水,欲經山路南下開赴夷陵。
然而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早已聞訊率兵趕來支援。
與此同時秭歸大族文布、鄧凱等招聚夷兵約四千人,也已奔赴夷陵抵抗吳軍。
陸遜命麾下謝旌領兵前去攻討,但吳軍本不擅長山地作戰,在裝備、兵力、訓練度皆優於夷兵的情況下,戰事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