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第1/2 頁)
那少年只是瞧了一眼,挑眉道:&ldo;公子今日想要辦的事,恐怕有些難啊。&rdo;
荀彧自然好奇:&ldo;哦?和解?&rdo;
那藍衣少年道:&ldo;圖,從結構上來說:從囗,從啚。囗為範圍,是陽翟城;啚為&ldo;鄙&rdo;,意為艱難,曲折多。&rdo;
&ldo;您要做的事,應當是要在這陽翟縣中找尋一位人才。&rdo;少年道,&ldo;是嗎?&rdo;
荀彧聞言,眼中添了一分驚嘆之色:&ldo;正是如此。&rdo;
那少年便是一笑,繼續道:&ldo;在下觀公子下筆從容不迫,一氣呵成,沒有半分猶豫。是以出門前公子已認真規劃、慎重考慮過如何這件事。&rdo;
他神在在的,&ldo;奈何圍中雖多口,口中卻無才,必行勞而無功,反受庸人嘲笑。&rdo;
荀彧聽罷此言,微微怔忡了一下。
他凝眸細細打量這名少年,見對方不閃不躲地與自己對視,緩緩笑了:&ldo;多謝公子指點,再下受教。&rdo;
他不說自己信或不信,起身便帶著荀壹離開;身後小少年也不問他信或者不信,迤迤然將脊背靠回木椅裡,看起來像是在等下一個客人。
一刻時間後,荀彧被郭圖熱情地迎入屋中,與他談經論道。
郭圖確實才學過人,兩人閒聊時引經據典信口拈來。但在不少事務上,他的看法別出心裁。
他說:&ldo;在下聽聞荀司空辭官歸鄉,正在勸說荀氏一族遷出潁川、前往徐州朐縣,可有此事?&rdo;
荀彧若有所思:&ldo;是,原來此事已傳遍潁川了嗎?&rdo;
其實也可以想到,應當是荀氏族中的大人們在決定遷族之後,給他們在潁川的好友都寄了信件,準備在這段時間裡一一拜訪道別。
這是好事,近來族中進出之人多了不少,說不準這些人中就有與荀氏看法一致的人,跟著一起搬遷呢?
郭圖笑了。
他的這一分笑容並非善意的微笑,反而帶著一點意味難名的譏誚神色。
他道:&ldo;眾所周知,潁川乃是四戰之地,戰亂起時必有爭端。然此地既是兵家必爭之處,朝廷自然也會有應對舉措。正如黃巾軍叛亂之時,陛下即刻派遣皇甫將軍、朱將軍前來平定叛賊。而這,也是其餘諸郡鮮少有的待遇。&rdo;
黃巾軍起義時,朝廷派遣皇甫嵩與朱雋收服豫州,這第一站就是潁川,就連南陽與汝南都排在後面,足以彰顯潁川的重要性。
&ldo;若是因此逃往徐州,將來戰亂起時,朝廷先派兵至此而延誤其餘郡縣,遷族之舉未免因噎廢食。&rdo;
他見荀彧神色不變,似在沉思,又侃侃而道:&ldo;再說荀氏八龍何人也,若要效力也應選擇簪纓世家。那糜荏雖居國師之位,做出了幾件利國利民的事,但也僅是如此罷了。&rdo;
&ldo;不過一介商賈,如何比得過士族氣魄與底蘊?荀氏竟也願意投入他的門下,為他效命?&rdo;
他挺胸昂著腦袋,就差把&ldo;本公子看不起那姓糜的&rdo;這幾個字寫在腦門上了。
荀彧聞言不置一詞。
他淡淡瞧著郭圖。眸光冰冷,心底怒意勃發。
郭圖或許的確有才,但他的矜驕與傲慢,貶低他人時的洋洋得意,甚至對於身份地位盲目追求、而枉顧真正有才之士……這樣的人永遠不會與他成為同路人。
荀彧起身告辭,郭圖亦未挽留。
走出大門時,荀壹的面色還有些難看:&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