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海外能談存古事,禮失而求諸野。(第1/3 頁)
包廂內,一位位服務員魚貫而入,將一些特色的港式茶點和兩壺熱茶送上。
吳淵與張國榕並不急於進入正題,而是先聊起了港島與內地的電影行業,聊起了一些經典電影。
一邊閒聊著,兩人也一邊在打量、試探對方。
在吳淵眼裡,張國榕真人,絕對是稱得上溫潤如玉,溫文爾雅的,有君子之風,而且人很開朗健談,說話也詼諧幽默。
如果不是有夢中記憶,他是真的不敢相信,如此熱情開朗的一個人,最後居然會因為抑鬱症離開這個世界。
其實吳淵也猶豫過,他怕自己改變不了張國榕的未來,反而因為自己的介入,導致他的病情更加惡化,這樣會讓吳淵內心充滿愧疚。
所以他其實在內心也勸過自己。
如果張國榕沒有同意這次會面,不願意見自己,那他或許也不需要再上趕著介入張國榕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是張國榕一聽說吳淵想約他見面,很痛快的就同意了。
那吳淵就沒什麼好猶豫了,只能說兩人是註定有這個緣分的。
“張生,我這次約你見面,是有一個劇本想請你出演。”吳淵微笑著從隨身攜帶的挎包裡,遞出了一份劇本。
張國榕早就猜到了吳淵約見他的來意,既然同意見面,那肯定是願意看劇本的。
經過剛才的接觸,張國榕對吳淵的印象也很好。
少年成名,第一部電影就內地票房破千萬,拿了b類電影節的獎項,又被好來塢邀請去執導電影。
換成其他人,不說眼高於頂,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但是志得意滿,自我膨脹的情緒絕對會有的。
但是吳淵卻不是,他身上雖然也有意氣風發的氣質,但是待人接物卻依舊不卑不亢,說話也很謙遜,並沒有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了不得的成就,很踏實沉穩。
從吳淵手上接過劇本,張國榕當場就看了起來。
“入殮師?”
是的,吳淵這次拿出的劇本,就是通殺了rb當年電影界,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
原電影,是根據rb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的。
電影拍得很好,是典型的日式治癒風格電影,通篇都在用“死亡”來探討“生”的重要,很文藝。
但是,吳淵依舊沒有照搬的想法。
不說《入殮師》裡大量的日式文化背景和劇情,就說一件事,華夏就沒入殮師這個行業了嗎?
從這部電影上映後,不知道為什麼,華語網際網路上就流傳著這是rb職業的說法。
甚至搜尋“入殮師”,正規百科上居然還說,這是主要出現在rb,後進入華夏的職業!
開什麼玩笑呢?
“入殮”古來有之!
類似入殮師的行業早在華夏古代“三禮之書”的《儀禮·士喪禮》、《禮記》和《周禮》均有記載,並作為凶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這個職業在華夏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
如《禮記·問喪》中載:“死三日而後殮”,人死後不立即入殮,主要是為等候死者復活。
如不復生,就舉行殮禮,為死者潔身、理髮、剪指甲,表示潔淨反本。
直到現在,這個儀式依舊沒有斷絕傳承。
比如東北的“陰陽先生”,民間農村的“材夫”(專門替人辦理殯葬喪事的人),槓夫(抬棺的工人)、縫屍的“二皮匠”等。
最開始,這種事情一般由死者子女親友親自操辦。
但是隨著禮制發展的越來越完備,孝子賢孫因招待其他事情,不再親自給死者進行更換衣服、清洗身體的一些工作,就需要有些專門的人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