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遼東大學2(第1/2 頁)
“何為辯論?”
“辯論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的問題和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後得到共同的認識和意見。
透過辯論可以提高大家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辯論並不陌生。
中國最早的大辯論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禮崩樂壞,列國紛爭,各國都謀求人才而治國強兵,君主都希望聽到富國強兵的良策以推進發展。
這種背景下,民間的各種思想流派不斷湧現,有的相互承襲借鑑,更多是針鋒相對,互相辯難。
於是,無數場精彩紛呈的辯論在這片土地上轟轟烈烈的進行。
孟子倡導“仁政”的雄辯,莊子與惠施的“魚樂與否”之辯,“白馬非馬”之辯,還有影響深遠的“墨辯”,都是傳奇故事。
魚樂與否: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無數學說,學說本身並無好壞,只是適合與不適合時代的發展。
我們就是要在各個行業進行辯論,正所謂,理不辯不明。
人只有在爭吵中提高自己,國家也一樣。
一團和氣不代表沒有問題。”
“遼東大學是一所全新的學校,這裡放棄門戶之見,不問出身。
這裡將是遼東辯論的啟航之地。
辯論臺沒有言論限制,也不會因為言論獲罪。
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均可前來參加。”
劉恢的話,讓大家紛紛站立起來鼓掌。
鄭玄、蔡邕明白了。
劉洪等人也明白了。
在場的所有師生都明白了。
劉恢是要透過辯論,徹底啟迪民智,不再去束縛大家思想。
在場的不少老師,神情複雜,作為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他們,此時,也不知這是好還是壞?
和老師不同的是,在場1000多名學生人人激動不已。
很多人站了起來,互相擁抱問候。
人們眼角掛著淚水。
在場的人,基本過得都比平民百姓好。
但,這些家族“庶子”也受盡了家族的欺壓,尤其是“嫡子”的欺壓,此時,他們好像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寒門學子看到了出頭之日,不用再去抱世家豪族的大腿就能有一番作為。
因選擇院校擔心被人瞧不起而不敢堅持心中信念的人,釋然了,他們敢於堅持自己心中的理想。
此時的辯論壇已經成為了歡樂的海洋。
學子們興奮激動的表情,落在了在座老師們的眼裡。
老師也是人,也吃五穀雜糧,也有血有肉,也有喜怒哀樂。
此時的老師們,心情由負雜逐漸變得堅定。
“對於學術,我們只有一個前提:利國利民。
在這個前提下,學術是自由的。”劉恢的話還在繼續
“今天,因為場地不夠沒有前來的同學,請大家轉告他們。
你們都是一樣的,你們所有人都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接下來幾年的遼東求學生活,註定是枯燥艱辛的。
希望幾年後,大家都有所得。
當若干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