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安民(第1/4 頁)
文華殿。
崇禎皇帝端坐在龍椅上,看著列位大臣,他原本是想著等到色誘之計不成以後,在將灶王的訊息告知六部大臣們,灶王已經脫離了他的掌控,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誰知道,灶王的訊息,依然是從皇宮外傳播而來。
諸位大臣都是聰明人,曉得他安插的棋子或許失敗了。
畢竟,那訊息中,可是有朝廷刺客被揪出殺死的傳聞。
雖然說將這件事情主動說出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甚至有些打他的臉,但是,崇禎皇帝這一生,有太多太多被打臉的事情了。
就比如對於皇帝來說最為折損威嚴的罪己詔。
崇禎皇帝一生就下達過六次罪己詔。
第一次1635年,農民起義軍攻佔中都鳳陽,還將老朱家的祖墳挖了。
第二次是兩年後,北方旱災已經是極為嚴重,加上蝗蟲四起,百姓們易子而食,他崇禎皇帝還要在徵收三餉,造反勢頭蔓延整個北方。
第三次,李自成攻破開封,淹死數十萬百姓,清軍闖關成功,屠殺山東百姓,崇禎皇帝認為自己無能,在軍事上失當。
第四次,李自成和張獻忠攻佔大片土地,荊襄之地落入賊寇手中,崇禎皇帝認為自己用人不當。
第五次,李自成攻破潼關,兵臨京城,大明即將亡國,崇禎皇帝十分有骨氣,要親自帶兵討伐李自成,為了激勵手下,故而罪己詔。
第六次,京師陷落,崇禎皇帝在自己衣袍之上,寫了第六次罪己詔,表示他做了十七年的皇帝,都是大臣們耽誤了他,希望賊寇不要傷害京城百姓。
尋常皇帝,下達一次罪己詔,都是被逼的沒有辦法的辦法,當然,漢武帝因為良心發現而頒佈的罪己詔並不算在內。
而崇禎皇帝足足下達了六次。
“灶王已經脫離了朕的掌控,”崇禎皇帝緩緩開口。
“灶王不僅僅吞併朕的疆土,還頒佈的教義綱領,治下百姓,不認朕,卻認那灶王,眼下,圍剿不成,刺殺不成,招降不成,而今,朕又以別策,嘗試能否對灶王生效。”
“此次著急列位大臣來,是為了未雨綢繆,若是朕的計策再次失敗,該當如何對付灶王。”
崇禎皇帝揉著太陽穴,一副心力交瘁的樣子。
灶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灶王的剿滅難度也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數千人,到後來,冒出來數千騎兵,又有神兵,又有刀槍不入的身體。
“楊鶴。”
崇禎皇帝腦海裡面猛然想起一個名字。
若不是這人,耽誤了剿滅灶王的最佳時機,灶王也不會擴充套件到今天這個地步。
“養倭藏禍,楊鶴,就該直接誅殺。”
崇禎皇帝心中暗恨。
“皇上,臣以為,灶王早已脫離流寇之列,應當歸於反賊一類,佔據三府之地,訓百萬之民,藏數萬之兵,其禍患之大,已經不亞於北方遼人,”來宗道站出來拱手說道,“隱約有傳聞,湖光蜀中,秦中河南之地,流寇皆是以灶王為首。”
“眼下,遼人還未南下,而灶王卻是派出三路兵馬,圖謀西安,河南,山西三地,河南乃是中原腹地,山西又是京師之門,湖北又臨江南稅收重鎮,若不阻攔,灶王之兵馬,將如同決堤之洪水,在無阻攔之機。”
“你說的這些,朕都知曉,可是,如何阻攔,談何阻攔?”
崇禎皇帝道,灶王的意圖很明顯,也沒有打算瞞著任何人,永和招兵買馬,意圖東進,一路兵馬沿著延安東南而下,另一小隊兵馬,朝著西安而去。
以往灶王攻城略地,往往都是一路兵馬,而今,兵分三路,單單是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灶王的野心已經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