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頁(第1/2 頁)
賈代化的辦法十分簡單,那就是從每名兵士一天的口糧之中,省出八兩來做為給百姓的工錢,這八兩糧食每日一結,也不要求百姓與兵士同食,拿回家願意怎麼吃怎麼吃——有這八兩糧食,煮做稀粥可活一家之命。
對守軍方面講,說是每兵省了一半的口糧,實際上幫著修壕溝的百姓,肯定達不到兵士的數目,全營平均算下來,一個兵士也就少三兩不到的糧食。
這些糧食,卻能撐到江南糧運到西北。
是的,賈代化根本不相信皇帝能從江南調糧,已經交待乙字加快在江南購糧的力度,哪怕是價格高些也在所不惜。這樣一來,就算朝庭不往西北調糧,乙字的糧食運到西北,一下子便可解西北無糧之危。
至於江南會不會也如西北一樣鬧饑荒,賈代化覺得問題不大——江南一年兩熟,氣候好於西北太多,便是地裡的野菜都比西北長的快長的好,總能抵擋一陣。
讓賈代化始料不及的是,西北的百姓不認三州守軍的帳,得知守軍繼續修壕溝,還可以工換糧的訊息後,一窩蜂的都跑到西北軍的地面上挖溝,怎麼說也不肯往三州防線去。
這真的只跟信任度有關——冬日西北軍自己都要斷糧了,還一天兩頓管百姓飽飯的事跡,已經傳遍了西北大地,所以百姓們相信西北軍不會剋扣了他們的糧食。
那三軍可就不一定了,連人家種子糧都能搶的人,讓人做白工的可能性不是一般的大。
三州其實也已經學著西北軍一樣,每天派出一半的兵力去挖壕溝,另一半的兵力操練巡邏防北戎。可是他們的兵士與西北軍不同,幹活沒那麼賣力氣,一天挖的溝連西北軍的十分之一都沒有。照這樣的速度得挖到什麼時候,才能把自己防線給挖完?
本指望著可以讓百姓多幹點兒,結果現在百姓不來,三州的守將只能幹瞪眼。此事是賈代化提出來的,他們只能透過權閣老向賈代化施壓,讓他把跑去西北行營那邊的百姓,分些到各自的防區來。
賈代化也頭疼著呢。百姓們若是分散到四處兵營,發糧的壓力自是不大。現在幾千近萬的人都擁到西北行營,西北軍的糧草也有些頂不住了。
這還是一季度的糧草已經運到了西北行營,否則他的西北軍又得斷炊。現在既然三州都要求他分人,他也樂不得的同意。
可是百姓們不走,哪怕是不賺這份糧食也不去——別以為老百姓不會算帳:不做工最多是挨餓,給三州守軍做工,是出了力更餓。
權閣老不得不向三州提議,讓他們把自己想用多少百姓計算出來,再將糧食送到西北行營之中,由西北行營每日替他們發放給百姓。
不是不尷尬的。
三州守將最後還是同意了權閣老的提議,畢竟早一日把壕溝挖好,就能早一日延緩北戎人的攻擊。糧草,便這樣被運進了西北行營。
這些救命糧,賈代化是不會貪了的。他親自向來幫工的百姓說明瞭情況,更讓幾個百姓代表親眼去看另外存放的糧食,然後便將百姓們分成四處,分開挖建壕溝。
距離現在成了分糧的最大障礙,賈代化也想出了辦法,那就是把西北軍四營各分出一半的兵力,與百姓們一起趕往各州防線勞作。
為防各軍發生不必要的摩擦,賈代化很體貼的讓西北軍與百姓們,從各防區的交界處開始挖起,可把三州守將給氣壞了:
老子是想讓你們幫兵士們幹活的,你們自己另外起頭是怎麼個意思?可是這個虧他們只能認下,誰讓在他們眼裡,這些百姓已經算是他們從賈代化的手裡搶來的呢。現在還是西北軍在保護百姓的安全,要是讓他們分兵保護百姓,他們是做不來的。
如此西北春荒算是暫解,時先生在京中又不遺餘力的往出拋話本子,權閣老也向皇帝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