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矛盾爆發的結果和憑空造牌的李治(第1/3 頁)
李世民沒有把自己困在這個問題裡太久,回過神來後,他繼續追問起了關於安史之亂的事情。
蕭盼盼也思考了片刻,心中暗暗覺得,把這個事情跟李世民說一下,恐怕能給他一些更進一步的動力。
“關於安史之亂髮生的社會基礎,剛剛我已經大致說了一些。具體到這個事件本身的話,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擺爛的皇帝,跟想進步的節度使們之間的二三事。”
蕭盼盼頓了頓,喝了口水。
“大概在開元十年的時候吧,因為府兵制的衰敗,唐玄宗李隆基在張說的建議下,將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並在邊境設定了十個軍鎮,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李隆基懵了,“唐玄宗,我!安史之亂,也是我!不可能!”
他連忙讓高力士找來了地圖,看見了自己去年規劃出的幾個國防重要邊區。
一旁的張說此時也是神色緊張,他的大腦在高速的運轉著,“難道這件事跟我有關?”他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就在不久前他才成功說服了皇帝裁軍二十萬。
“由於管理的繁瑣,或者是對於節度使們的收買,逐漸怠政的李隆基開始給節度使放權,到了天寶年間,藩鎮節度使逐漸獲得了一個地方的治理權,人事權,財政權,還有本來就有的兵權,於是節度使軍閥化的轉變成為必然。”
聽到這的李世民頗為無語,這是什麼天才操作。
“到了天寶時期,邊鎮兵力已經達到了五十萬之眾。而安祿山得勢後,更是一人身兼了盧平,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兵馬超過十五萬。”
張說一臉不可思議的看著自己的陛下。
這安祿山是皇帝的親兒子嗎?等等,越是親兒子也越不可能擁有這種權力。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以誅殺奸臣楊國忠為藉口起兵,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這場戰亂持續了整整八年,從東到西,席捲了整個大唐超過一半的疆域。”蕭盼盼頓了頓,“在安史之亂後,大唐徹底進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李世民做了個深呼吸,透過蕭盼盼之前對於大唐國政的講述,他已經大致推測出了整個藩鎮壯大的根源。
李隆基沉默著讓高力士收起了地圖,無言的坐回到了自己的御座上。
“整個安史之亂中,最令人窒息的並不是安祿山本人,其實他不過起兵三年就被自己的兒子殺了,儘管在這期間,他打下了洛陽,完成了稱帝。但他的局勢其實並不樂觀,一來是後方不穩,二來是河北和隴右的節度使是一直對立的,所以李隆基手上其實還有牌可以打。”
“在朝廷一系列的錯誤指揮下,在局勢開始極端惡化的情況下。哥舒翰還是帶領大軍在潼關和安祿山形成了對峙。與此同時,朔方軍也開始向河北進軍,安祿山的後方也出現了大量的反正勢力。”
“這個時候的安祿山面對如此被動的局面,已經後悔發動叛亂了。但結果李隆基送出了一次非常優秀的助攻,他逼迫哥舒翰從潼關出兵,導致其最後大敗。這一仗後就是潼關丟失,天子出逃。”
看著光幕裡展現的時局圖,李世民真的感到了窒息,他此刻恨不得自己親自到前線去。
“這就是所謂擺爛的皇帝了。李隆基在後期的執政中,弄了一個武將,宰相,皇嗣三權對立的政治局面,他自己則自以為是的居中調停,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刀尖上跳舞。”
蕭盼盼攤手,“其實搞政治平衡不是不可以,但晚年的他完全進入了擺爛享受的模式當中,根本不理朝政,任由這些政治勢力內鬥,最終也因此誘發了整個局面的崩壞。”
李隆基其實有些頹然了,因為此時的他的確已經有了一點這樣的心態。因為他曾經試圖解決過整個均田制和府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