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1/2 頁)
然後馮妙充分明白了他們的修復工作為什麼這麼難。棺槨內出土的這些衣物,碳化氧化都很嚴重,尤其出去時還沒處理好,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破壞,沾不得碰不得,怎麼都不是,看著還是一塊好好的布片,輕輕一碰就碎成了渣。
跟陪葬箱子裡的一堆灰燼相比,墓主身上的衣物儲存好一些,可能跟棺槨內的儲存環境和開啟後處理搶救有關係。另外馮妙琢磨主要是織金面料的緣故,這些比頭髮還細很多的金絲,實實在在是用黃金抽成的,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然後就是:慢。
比她繡花還慢,一小片破碎的布料,小心翼翼擺弄一上午,看起來愣是沒有任何變化,一個線頭的走向可能就要琢磨大半天。
怪不得絲織品組八個人都是女同志,並且年輕姑娘居多,因為女同志更加細心耐心吧,男同志幹這個恐怕還真不行。
鄒教授轉身一走,田衛紅就表面客氣地來了句:「馮妙同志,你自己再看看吧,我手邊正忙呢。」轉身撇著嘴離開。
組內八個人有四個是來自甬城大學,那種疏離排斥馮妙很難沒感覺,她站在一個組員身後看她操作,另一邊田衛紅努努嘴:「喏,24塊錢一個月,請了個監工來。」
另一個叫王海燕的組員眼神示意她小點聲:「鄒教授總有他的道理,她那個刺繡做得是真挺好,簡直一模一樣。」
「照你這麼說,我們直接重做一件不就完了?」田衛紅撇嘴,「裁縫、繡娘哪裡找不到,我們現在是要修復,這是文物,又不是要重新複製一件新的,哪跟哪兒啊。」
她聲音不大,卻也足以讓馮妙聽見。
馮妙無所謂地笑笑,她要是讓這麼個黃毛丫頭幾句話就能影響到,還怎麼混。
她在另一個三十來歲的組員趙娟玲旁邊坐下,兩人安靜地互相笑笑,趙娟玲就埋頭繼續工作。
吃飯在食堂解決,一樣要糧票,得虧馮妙來之前做了準備。午休時王建國帶馮妙去她的宿舍,一間屋兩張床,另一張床暫時沒人住,說留給鄒教授新要來支援的同志。
那就說也是一位女同志了,聽說那才是以前搞古代服飾研究的專業人員,可是聽說人還在下放的農村,學校正在設法聯絡,不確定什麼時候能來。
馮妙「見習」了大半天,發現出土絲織品修復這個事情,其實也沒什麼高深,最重要的就是耐心細緻的觀察和操作,從這一點來說,鄒教授可能還真高估了她的能耐。
下午她坐在趙娟玲旁邊,跟她一起觀察復原一段布料拼接處,就像鄒教授說的,對於線頭、針腳、布片和花紋的連線,馮妙有著別人無法相比的熟練和敏感,畢竟她曾經整天跟這些衣裙打交道,親手縫過就不知多少,再熟悉不過了。
而趙娟玲技術操作上非常優秀,為了防止碳化變脆變硬的絲織品碎掉,她給布片噴上細細的水霧,讓布片出於「潮而不濕」的狀態,再進行操作。
兩人合作,復原工作順暢了許多,效率明顯提高。
兩天後,得到訊息說申請支援的那位專業人員因為特殊原因,調動時政審手續沒透過,眼下來不了了。馮妙索性就主動跟鄒教授說,那就讓她和趙娟玲一組搭檔吧。
馮妙和趙娟玲開始著手修復墓主身上的那條裙子。
織金緞上的八寶如意雲紋,馮妙一眼就認出來了,在當時是比較流行一種花紋圖樣,她處理起來再熟悉不過,得心應手,配合趙娟玲的技術操作,兩人很快找到了修復這條裙子的方法節奏。
「馮妙,我說你這雙眼睛可真好使。」趙娟玲小心翼翼把織物紋路對齊,騰出手來動了動痠痛的胳膊,笑著看馮妙,「神了,你怎麼一下子就能看出來。」
「哪有你說的那麼厲害,也就是多觀察唄。」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