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朱家人的血性(第1/2 頁)
自崇禎七年京畿之戰一直到崇禎十一年的這四年裡,明朝對邊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將原來的老弱裁汰,發給安家費並且分給土地讓其回家務農。隨後又經過篩選,補入青壯良家子弟,並且嚴格加以訓練。同時在軍餉的發放上也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統一由軍頭總兵發放的軍餉,改為由戶部和兵部聯合組成的後勤司軍資處專門負責。 軍資處主要由軍事大學堂和海軍大學堂畢業的年輕才俊擔任,以其在此期間的表現決定其將來的去處和官職。這些年輕學子一腔報國的熱血,對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憧憬。每一筆軍餉都是由他們計算後發放到各個軍鎮,並且親自監督著各地總兵發放到士兵的手裡。所以近些年來明軍剋扣軍餉的頑疾得到了改善,士兵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一時間從山海關到玉門關響徹著士兵們“吾皇萬歲!”“願為大明效死!”這樣的呼聲。同時也使得崇禎皇帝在軍中的威望達到了頂峰。而且這主意雖然是燕震出的,但是當有了好的結果之後燕震卻對崇禎說:“臣說的再多,如果陛下不採納也是沒有用,所以還是陛下英明!這就是陛下您的決策!” 獻計良策,又主動將功勞推給崇禎,這讓一向非常注意羽毛的崇禎皇帝非常受用,直誇燕震是千古忠臣。 但是明軍的這些變化,皇太極雖有耳聞,而且也要求清軍各將領對明軍提起重視。但多年的勝利使得清軍從上到下,對明軍都有一種發自骨子裡的輕視。他們認為當年在清水明月關吃了虧只是他們一時大意,如果先押送擄掠的百姓出關的話,明軍壓根就佔不到便宜,之所以吃虧是因為明軍用全部的優勢兵力襲擊了自己一萬多落單的騎兵。所以在遇到了賀人龍的騎兵之後,濟爾哈朗還是出於習慣性的,要讓漢軍旗的炮灰們先上去探一探虛實。大不了戰事膠著的時候自己再帶著八旗勁旅衝上去,到時候完全可以一戰而下解決問題。 而孔有德這邊同樣有信心,自己這邊有五萬大軍,雖然有不少人都是由步兵臨時改的騎兵,但大家都是漢人,有什麼可怕的?於是他將令旗一揮,大聲說道:“兒郎們,為了大清,殺!” “為了大清,殺!殺!殺!”孔有德手下的漢軍旗大聲回應著。 對面的明軍看上去也就三萬騎兵,自己身後還有五萬八旗勁旅壓陣,孔有德也沒什麼好試探的,直接就是全軍壓上,他要用五萬漢軍旗直接碾碎對面的明軍騎兵,在滿人主子面前好好的露一次臉。 這些漢軍旗計程車兵很多都是遼東的漢人,不同於那些戰敗被俘的明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都和滿人差不多。平時也都是在遼東地區以漁獵為生,相比於關內漢人,更加的彪悍好戰。但是今天,他們遇到的是自古以來在漢人中,同樣有著彪悍善戰之稱的陝西、甘肅、涼州一帶被稱為秦軍的西北冷娃。西北冷娃以吃苦耐勞,性格堅毅,表情冷峻,作風狠辣而聞名。當年的秦始皇就是靠著這樣計程車兵,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又派大將軍蒙恬率秦兵30萬,一戰破匈奴,嚇得匈奴在大秦統治期間不敢窺伺中原半步。史書中記載當年秦軍和匈奴騎兵大戰的場面中記載到:車高三丈,箭矢如蝗,秦兵身披重甲,腰間掛滿了匈奴人的頭顱,一手持戈一手持劍,臉上和身上沾滿了血汙,滿戰場的追殺敵兵。 由此可見,當年的秦人是多麼的恐怖。當然這也和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嚴格執行的軍功等級制度是分不開的。同樣的,大明在崇禎七年開始的,對軍隊的整頓中也一定程度上的借鑑了當時秦朝的經驗。首先就是以軍功封爵、分地、分配奴僕。 賀人龍看到清軍漢軍旗的動向,知道今天一場大戰是不可避免了。遂命人帶領一千騎兵護送唐王離開,自己則準備帶著手下的將士們和清軍痛痛快快的殺一場?而當他回過頭去一看之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緊接著怒道:“孫可望!我讓你護送唐王離開,你他孃的怎麼把殿下帶到這裡來了?” “將軍…不是…我…我不是…”孫可望一臉委屈的解釋著,很明顯有難言之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