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朝鮮的由來(第1/2 頁)
一個月後,朝鮮平壤城人心惶惶。看著城外黑壓壓一片的八旗大軍,朝鮮現任國主李倧一臉苦澀的問身邊的大臣洪翼漢道:“去天朝搬救兵的快馬派出去了沒有?” “王上,早就派出去了,按時間算,應該已經過了鴨綠江了,只要不被東虜抓住就一定會把信送到的。”洪翼漢小心翼翼的說道。對於朝鮮君臣來說,城外的後金軍他們是真的怕,在在朝鮮看來,女真八旗就是一群沒有開化的野人。 朝鮮建國於公元1392年,比大明稍晚一些。建國之初,為了獲得良好的外部生存環境,朝鮮向大明表現出了十分積極的姿態,主動臣服於大明,建立宗藩關係。 歷史記載,朝鮮第一任國王李成桂特地派遣使者前來大明,詢問國號應該如何定奪?朱元璋經過反覆思量,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美。直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經過明太祖的首肯,朝鮮的國號才算是定下來。 建國百年以來,朝鮮與大明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年年納貢,歲歲稱臣,可謂睦鄰友好之典範。 但公元1583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這一年,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後金,朝鮮與大明的雙邊關係突然變為了與大明和後金的三角關係。 朝鮮位於後金的大後方,所處位置十分關鍵。努爾哈赤深知,要想專心對付明朝,必須要先把朝鮮穩定住。為此努爾哈赤在建國之初多次向朝鮮示好。 彼時的朝鮮,正在進行艱苦的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需要明朝的強力支援,因此,對於新近成立且與大明為敵的後金,朝鮮政府採取了十分冷漠的外交態度。 公元1592年,努爾哈赤表示願意派兵援助朝鮮,抗擊倭寇,朝鮮的執政者宣宗以明朝已經派兵幫助為理由,拒絕了努爾哈赤的一番好意。這充分說明,這個時候的朝鮮對後金並不是很看得起,甚至有一些厭惡。 也的確,朝鮮與大明多年交往,可謂情深似海,多年的宗藩關係讓朝鮮對大明朝十分崇拜,內部自詡為"小中華",而新崛起的女真人,在朝鮮的眼中不過就是尚未開化的野蠻人,也怪不得,宣宗會對努爾哈赤的好意那麼不感冒了。 不過,朝鮮也並不傻,它不會將這種厭惡表現得十分明顯,畢竟,努爾哈赤的英勇事蹟,朝鮮上下還是有所耳聞的。 宣宗在上朝時,就對大臣說過:"努爾哈赤,速為拒之,須送朝官及解事譯官,力爭可也。"這說明,宣宗對於努爾哈赤有著初步的瞭解,儘管看不起,但是也不敢得罪。 面對後金不斷地拉攏與結交,朝鮮採取了相對保守的政策,能躲就躲,如果實在躲不過去,就用自己宗主國明朝來搪塞過去。 朝鮮的這樣一種傾向大明的外交風格在公元1608年被改變。 這一年,朝鮮新一任國主光海君繼位。光海君並非宣宗的長子,繼位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一向重視禮教的大明以此為由一直不承認光海君的國主地位,這樣一來,朝鮮與大明的外交關係驟然緊張。 而後金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經過多年發展,勢頭正勁,與明朝的交鋒也是屢屢獲勝,對於後方的朝鮮,努爾哈赤採取拉攏與打擊並存的政策,讓朝鮮不堪其擾,吃盡了苦頭,這讓朝鮮不得不重新審視與後金的外交關係。 在上述情況的影響下,光海君調整了外交政策,由原來的親明轉變為兩不得罪。對大明,朝鮮依舊尊重;對後金,朝鮮也表示欣賞。 這種騎牆派的外交手法是十分危險的,一旦實施中稍有偏差,那將讓朝鮮付出十分巨大的代價。偏偏光海君是一個膽大心細的人,他敢於嘗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公元1619年,明與後金之間爆發前所未有的大戰,史稱薩爾滸之戰。戰前,迫於明朝壓力,朝鮮派出了軍隊支援大明;作戰之中,朝鮮軍隊處於中立狀態,看到勢頭不利於明朝軍隊,馬上就投降了後金;戰後,瞭解詳情的後金將投降的朝鮮軍隊送回,光海君千恩萬謝。 儘管光海君自認為如此外交政策十分成功,但朝鮮國內的大多數人並不這麼想。如此首鼠兩端的行為無異於玩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