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選將(第1/2 頁)
沉吟了一番。
東夷王姜延義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忙看向樞密使高良英,問道:“高樞密使,姜延仁麾下的叛軍,仍然有六萬之眾,姜延禮麾下則是五萬大軍,姜延信麾下也是五萬,姜延孝麾下則是三萬軍馬。這加起來就有十九萬人,將近二十萬眾。如此多的叛軍士兵,該如何管制?是將他們就地遣散嗎?還是重新編入一支新的軍隊之中。”
對此一問題,高良英其實還沒有完全想好該怎麼處理,他沉吟了一番,方才回稟道:“大王!以老臣看來,還是將他們在各自的叛軍中盡數打散吧。他們畢竟都是我東夷軍士兵,只是因為受到了軍中上層的蠱惑,方才叛亂。為了防止他們再次叛亂,很有必要藉此機會,把叛軍中的都頭以上的將校全部裁撤,然後將這些將校聚集在琅琊城中,暫時由南衙禁軍進行看管。等到以後有戰事發生了,再讓他們以戴罪之身,立功贖罪。如果立下了戰功,可以官復原職。”
“嗯。很好。”
東夷王姜延義點了點頭,“我看很有必要這麼做。叛軍之中的這些都頭、指揮使、軍指揮使、都指揮使,雖然也是受到了蠱惑,方才跟隨叛亂的,但是,他們的忠心不夠,需要對他們進行訓話,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等到以後血族叛軍來攻的時候,讓他們都以‘隊頭’或‘押官’的身份,到軍隊基層中去戴罪立功。”
按照大周帝國的軍制,三人為一小隊,九人為一中隊,五個中隊為一個大隊。每一個大隊又都設有“押官”、“隊頭”、“副隊頭”作為最基層的軍官。
因此,每一個大隊約有五十人左右。
兩個大隊共有一百人左右,稱為一都,其指揮官稱為“都頭”。
五都稱為一營,其指揮官稱為“指揮使”、“指揮副使”。
五個營,共兩千五百人,稱為“一軍”,其指揮官稱為“軍指揮使”、“軍指揮副使”。
十個軍,共兩萬五千人,其指揮官稱為“都指揮使”、“都指揮副使”。
但實際情況,也可能會有些許變化。
比如,有時候也會讓一個都指揮使去率領一個一萬人的軍隊。
有時候,也會讓一個都指揮使去率領一個十萬人甚至二十萬人的軍隊。
能夠率領大軍駐守一座城池的將官,則稱為“節帥”。
比如,坐鎮青城的姜延智、坐鎮密城的姜延仁,都是一方之節帥,奉王命而統領大軍坐鎮一城。
東夷王姜延義讓這些都頭、指揮使、軍指揮使、都指揮使都去基層擔任“押官”和“隊頭”戴罪立功,就是等於再給他們一次機會。
只聽樞密使高良英繼續道:“……至於空出來的這些軍職,則由南衙禁軍和北衙禁軍之中選出來的忠心正直的將官擔任。所以,每一個受降大使在出琅琊城之前,便要根據各個叛軍的軍隊數量,選出一定的都頭、指揮使、軍指揮使來,再行前去。都指揮使位高權重,暫時不設,過後再補。”
“很好。照此辦理。”
東夷王姜延義大喜,他接著又道:“樞密副使高龍!”
“臣在!”
樞密副使高龍忙拱手為禮。
姜延義沉聲道:“著你前往我的三弟姜延禮所部軍中受降。姜延禮的麾下有五萬東夷軍,你將該叛軍中都頭以上的將官全部召集到一起,然後,派遣專人將他們押赴南衙禁軍大營之中嚴加看管。隨後,將你從南北衙禁軍之中挑選出來的都頭、指揮使、軍指揮使等將官,安插到叛軍之中。”
“是,大王。”
樞密副使高龍躬身行禮。
緊接著,姜延義又對著樞密承旨高虎道:“高虎,著你前往我的四弟姜延信的軍中受降。也像高龍那般對叛軍進行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