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返回北平進行佈局(第1/2 頁)
在京城中瀰漫的哀痛逐漸散去後,朱棣的心卻仍舊停留在馬皇后的離去上。那深沉的哀痛,彷彿將整個京城的繁華都染上了一層灰色。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決絕和堅毅,彷彿有什麼重要的決定正在他的心中悄然萌發。
朱棣向朱元璋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能帶一個僧人回北平,為馬皇后唸經超度,讓她在另一個世界得以安息。朱元璋看著朱棣,眼中閃過一絲疑惑,但更多的是對兒子的信任。他答應了朱棣的請求,並不知道這個決定將會引發怎樣的風波。
朱棣選擇的僧人不是別人,正是姚廣孝。這位有著深厚佛法造詣的僧人,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陪伴朱棣度過那段艱難的時光。朱棣帶著姚廣孝離開了京城,他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決心。
在離開的那一刻,他深深地望了一眼金陵城。那座曾經繁華的城市,如今在他的眼中卻顯得如此寂寥和冷清。他知道,下一次再見時,這裡將不再是和平與寧靜的象徵,而是烽火連天、戰火紛飛的戰場。
朱棣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對挑戰的勇敢。他知道,他的路還很長,他的使命還未完成。他將帶著馬皇后的期望和祝福,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馬皇后的離世,如同一道無形的封印被解開,朱元璋和朱棣身上的某種束縛似乎也隨之消散。大明皇室的權力格局在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中發生了微妙的改變,而這一切,都預示著大明未來的局勢將發生重大的轉折。
朱標的兒子朱雄英的夭折,如同給朱家帶來了一記沉重的打擊。太子妃常氏,那位端莊賢淑的女子,因悲痛過度而抑鬱而終,她的離去讓大明皇室再次籠罩在陰影之下。呂氏,這位側妃在權力鬥爭中笑到了最後,她的兒子朱允炆也成為了新的皇太孫。這一變化,無疑是對文官集團的一次重大勝利。
在這場權力角逐中,文官集團似乎佔據了上風。他們透過精心策劃和佈局,成功地將朱允炆推上了皇太孫的寶座。這不僅意味著文官集團在大明皇室中的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更意味著他們未來的政治地位將更加穩固。
然而,這一切的背後,也隱藏著深深的危機。朱棣對這一切心知肚明,他明白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
朱棣回到北平後,立刻著手處理那些北方中舉計程車子的職務安排。他不再像以往那樣保持低調,而是直接插手人事安排,顯示出了他的決心和魄力。然而,他並沒有將這些士子留在北平城內,而是將他們全部推薦到下面的地方去任職,主要集中在縣令、主簿、典史等職務上。
北平佈政史原本做好了與朱棣談判的準備,只打算讓出一部分北平府城的職位給朱棣。他原本以為朱棣會堅持插手高階官吏的任命,甚至會不惜上書朝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然而,朱棣的提議卻出乎他的意料。朱棣提出要兩個縣的所有職位,並且讓一些人擔任教喻,理由是為了繼續推廣文教。
這個提議讓佈政史感到非常高興。他原本擔心朱棣會觸動現有的權力格局,引發不必要的衝突。然而,朱棣的提議既符合他推廣文教的初衷,又沒有觸及到高階官吏的任命權,這讓他對朱棣的決策表示了支援和讚賞。
透過這一舉動,朱棣不僅成功地安排了北方中舉士子的職務,還贏得了佈政史的支援和信任。他的決策顯示出了他的智慧和遠見,也預示著他將在未來的政治舞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最後朱棣在經過一系列安排後,卻最終只涉及了一個縣的人事佈局,這個縣的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巡檢、驛丞、教喻等。這個縣城也很重要,就是宛平縣,後世的豐臺區,同樣在清朝初年的豐臺大營也是設定在這裡,宛平縣位於北平市區西南部,是北平通往河北、山西等地的要衝。宛平縣歷史悠久,自金朝以來一直是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