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2 頁)
但在豪門圈裡,那些人有他們的一套價值觀,他們就是覺得家裡孩子進娛樂圈是不務正業,在給家裡丟臉。
原臣澤拿起一串肉下酒吃了口,把在麵館裡說過的一句話又說了遍:「人只會受困於自己。」
「這輩子的人生,是你自己的,如果你願意為了別人而付出你的人生,就不要抱怨和憎恨別人,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同樣,如果你想要為自己活著,選擇自己的理想和道路,也沒有人可以指責你,也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原尋突然沉默了,他望著遠處,視線朦朧,好像在回味這番話。
半晌才說:「但如果父母愛我呢,他們是為了我好呢?而且即便父母只是為了他們自己,但父母也養育了我,難道我要捨棄這些去反抗?」
雖然原尋覺得,父母並不愛他,這樣培養他也不是為了他,而是為了原家。
同時他心裡也對父母很怨恨,但他就是沒辦法捨棄對父母僅存的一點愛,去反抗。
他甚至於期待原臣澤代他去反抗,讓那對父母醒悟,可笑不可笑。
原臣澤語速很緩:
「沒有人可以用愛的名義去束縛另一個人,哪怕是父母。」
「愛應該是讓人覺得溫暖,美好的東西,如果這份愛一直讓你覺得痛苦,那它早就變質了,變質的東西就要扔掉。」
他見酒喝完了,又開了一瓶遞過去,才繼續說:
「養育之恩可以有很多種報答方式,不要用自己的人生,去填父母的貪婪,成為他們控制慾的犧牲品。」
「你也可以把感情和恩情分開,他們不愛你,你也不愛他們,他們養了你,你可以在他們年老時也贍養他們。也算是還清了養育的情分。」
「用感情,去還感情的債,用恩義,去還恩義的債。」
感情和恩情不同的是,感情是無價的,無法衡量,所以還不清。
但恩情是能夠還清的,對方在你為難時拉了你一把,你便也在他為難時拉他一把,分兩都可以計較清楚,一來一往,誰也不欠誰。
原臣澤是這麼想的。
原尋似乎被這話戳到了,眼裡閃過一絲光,但很快又浮起掙扎和痛苦:「我可以不愛他們?」
原臣澤點頭,把曾經晏漁說給他聽的那番話,也說給原尋聽。
「親子關係中,子女本就處於劣勢,子女不能選擇自己出生在怎樣的人家,擁有怎樣的父母。」
「所以父母不愛你,讓你覺得痛苦,你大可以逃離他們。」
「不要陷入愛和憎恨中反覆掙扎,這樣消耗的只是你自己,痛苦折磨的也是你自己。」
「父母也會自私,也會犯錯,也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你想怨恨就去怨恨,不要壓抑。」
「你是你自己,你不是父母的附加品,你有責任回報他們的愛和養育之恩,但沒義務為他們奉獻你自己的人生。」
原尋安靜地聽著,像是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久久不能回神。
他從小就被父母教育:
——父母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一定要聽父母的話,父母才是天下最無條件愛你的人,絕不會害你,所以按照父母的規划走一定沒錯。
這種洗腦式教育滲透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後來原尋大一點,覺得這樣的教育不太對,也沒辦法正面去反抗父母。
在變態又嚴苛的教育模式下,他對父母有種本能的敬畏。
乃至於在他們面前暴露真實的自己都做不到。
原因除了畏懼父母外,還害怕自己不是父母理想中的樣子,父母會對他失望。
所以原尋一面怨恨父母,一面愛著父母。
一面想要他們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