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十八)泛印象筆記(第1/4 頁)
印象底色誰說不是呢?有的時候還真得並不像自己一個人想象的那樣,筆者有幸採訪到她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她剛剛參加工作沒幾年。走出校園還沒等踏上社會就又到了一個新的籌建單位,還是創業初始的新電視臺卻又正處在這裡的這樣的一座新城。一匹黑馬這毛兒都還沒有長齊,幾乎是還是一個小女孩兒。她自己一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初出茅廬卻又要擔此重任!
隨著自己年齡的一年又一年的增長,她的心裡也有些慌亂!可又自顧不暇,家裡的老人的嘮嘮叨叨訴說著自己的心事兒卻又顧不上她自己一個人的感受!因此也就溝通無效,回去了一趟對於她的家人來說“回不回來還不是一樣的?還是那樣……”
可是對於她自己一個人來說很是難得的一次過年回家怎麼覺得比那上班兒還累?“啥?恁說啥哩!回來還能比那上班還累……”
第十七篇
她自己一個人也是做為一個媒體人本來就是早就已經習慣了的採訪他人,沒想到現在在這裡的自己卻又成為了一個作家的採訪物件……
(我):趙麗麗女士,你好!我是《文藝生活》的特約記者。很高興能有機會認識你並接受採訪。
被接受採訪物件(接下來就以“物件”做為簡稱):你好!
(我):從事新聞媒體的主持人是否方便談談自己的工作感受?
“物件”:可以的,能有機會從事新聞媒體的主持人工作也是我的一次機會和幸運。當時的一百個人參與面試只錄用三人,我自己就是這其中之一。說是幸運更是一種挑戰,新的城市新的崗位。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和適應……
在這裡的又是一次新的成長,做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九零後除了早就已經習慣了的傳統意義上的代溝,還要去面對有人給予自己這一代人的偏見……
其實我覺得哪一個時代總有屬於自己的年代詬病,不僅僅只是九零後。哪個時代也有!
(我):九零後的優越性還是其他年代所擁有的無法替代的,比如四、五、六、七、八零後各有各的相對獨立的特色。四十年代的多災多難中還是看到了希望,五十年代還是生活成長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與上一個年代四十年代相比還是有些享福的。同樣比不上接下來的六十年代,而在這時的不如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不如八十年代……
想到這裡採訪者和被採訪者都陷入了自己的沉默中,還是她趙麗麗自己打破了僵局。任何的一次採訪活動都是不能攜帶著個人情緒的,包括這一次的語遲。
不是僥倖搶什麼風頭,更多的還是在這裡怎麼才能更好的完成這樣的採訪任務。還是她自己看出來了自己一個人的小心翼翼的謹慎,要不怎麼說還是她自己的採訪經驗豐富呢?
及時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促使著這樣的採訪機會得以順利進行下去!
……
(我):那你在工作中有遇到過特別難忘的事情嗎?
“物件”:當然有,曾經報道一個貧困山區孩子上學難的事件。我們深入山區,那裡交通不便,山路崎嶇。到達村子的時候,孩子們眼睛裡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深深觸動了我。我意識到我們的報道也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於是我們加班加點收集素材,製作節目。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巨大反響,各界紛紛伸出援手。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媒體的力量。
(我):那這件事對你之後的工作態度有影響嗎?
“物件”:影響很大。它讓我明白,媒體人的責任重大。每一個報道都可能成為別人的希望之光。所以不管再苦再累,只要能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一切都是值得的。
說到這兒,趙麗麗眼神堅定起來,彷彿又找回了當初奮鬥的熱情,這次採訪就在這種充滿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