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1/3 頁)
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
正月凜冽的寒風,像是一把無情的刀子,割破了空氣,也割破了朱元璋內心的寧靜。
皇帝也不是下一道聖旨就能變出來錢的,剛才在出發之前,朱元璋就已經問過戶部侍郎傅友文了,如他所想,傅友文的回答很乾脆,徹查了郭桓案以後,戶部家底都是清清楚楚的,錢就這麼多,陛下要是想用來造船,戶部肯定無條件支援,但是錢若是都砸到造船裡,以後朝廷要是需要用錢賑災或是辦點其他事情,那戶部肯定就拿不出來錢了。
不過,傅友文還給了朱元璋一個建議,那就是看看其他部寺的小金庫裡,能不能擠出來些錢。
因為在大明現有的財政體系內,並非是所有錢都由戶部管理,而是從中樞到地方都有各自的小金庫,像是明軍軍方的財政,就完全獨立於戶部之外,每年軍戶們上繳的糧食,都到了五軍都督府手裡,並且五軍都督府還有自己的核算部門,且不受任何文官控制或監督.至於工部、兵部、鴻臚寺、太僕寺等部寺,也是各自都有合法途徑的收錢手段,諸如工部有坐派各地的工料折銀以及竹木抽分收入,太僕寺有各地的俵馬折銀而來的馬價銀等等。
內廷也是如此,皇莊什麼的,收入在理論上都是歸內廷的,只不過朱元璋比較大方,或者說沒有把皇帝私人財產跟國家的財產分的那麼清楚,所以就把內廷的內帑也交由戶部一起管理了,但這種現象肯定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後期,內帑那就都成了“朕的錢”,戶部肯定是一文都別想動,除非皇帝願意掏。
但實際上就算朱元璋給各部寺壓力,讓他們掏小金庫,最後籌到的錢恐怕還是不夠,而如果真把所有錢都榨乾了,那就算啟動了造船計劃,恐怕也是得不償失。
所以,官員們害怕皇帝釣魚,哪怕有錢也沒有誰傻到敢多捐,但要是每人只捐個幾兩,朱元璋那可是既丟了面子要被記到史書上當笑話,又真沒募集到多少錢解決不了問題。
朱元璋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他對劉三吾的信任器重由來已久,這位老臣的坦誠正直在朝中是有口皆碑的,交給他辦的事情,朱元璋總是能夠很放心,因為他知道劉三吾絕不會做出欺上瞞下的事情來。
劉三吾,這位已經年過七旬的老臣,自號“坦坦翁”,以君子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為處世之道。
所以,朱元璋徹底下定了決心,他選擇了從源頭上切斷這種可能,只讓一些知識淵博的臣子陪伴在側,以便交流過程中有什麼他不懂的典故或是神秘學知識時,還能找到人問一問。
隨後,朱元璋將他打算造海船,但是卻沒錢的困境和盤托出。 朱雄英聽後,倒也沒覺得有什麼稀奇的,畢竟,海禁政策可是擋不住官員士紳們搞海貿走私的,大明的商品,都不用說瓷器茶葉絲綢,就是尋常漆器,賣到周圍的國家都是當奢侈品賣的,這裡面的利潤實在是太大了。
想到明年即將到來的會試,朱元璋心中也已經有了主意,他有意讓劉三吾擔任主考官一職,相信以他的品行和才學,一定能在這屆舉子中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來為大明效力。
念及至此,朱元璋的心情也稍微輕鬆了一些。
只不過,他以為爺爺要造的海船,不過是小船罷了,造幾艘小船缺錢有什麼打緊的?自己沒錢,找認識的官員湊一湊,大家合夥做生意唄,再不行,那就小範圍發個債券,許諾到期帶利息還錢就行了。
“找認識的官員湊一湊?”
但是聽到後面的“合夥做生意”以及“發到期帶利息的債券”,朱元璋卻是眼神一亮。
幾位近臣和丘玄清也深知皇帝的用意,他們恭敬地站在聖孫壇的邊緣,保持著一段恰到好處的距離,這樣既能隨時聽候皇帝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