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私以為,這是一幅表現群山景觀的畫,畫的重點是景,景的重點是山,那些顯示人類活動的帳篷不該是畫的中心,可為什麼你把最搶眼的顏色塗到了帳篷上呢?你想以此表達什麼?謝謝。】
這條留言不短,不可能?注意不到,但?它卻真的被?冉苒視而不見了。
三?天后,來?了另一個粉絲在下面?追加了留言:【我看畫的時候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作者的意圖令人費解。我剛好有個舉辦方的熟人,打聽?到了一點作者的背景,她不是學藝術出身的,好像拿過地質學的學位。
我聽?說搞地質的是要去?野外勘探的,住帳篷那種,而且作者說了,畫中有一座世?界名山,所以《重升》極有可能?畫的是某次地質勘探觀察到的實景。帳篷是勘探者們的棲身之地,在作者心裡分量很重,才把最艷麗的色彩給了帳篷吧,我猜。】
之後,第一個留言的人給予了回覆:【我就覺得作者想突出人在自然裡的特殊性,覺得是人文主義關懷向?的作品,但?又覺得這種表達方式太奇怪,不敢確信。你這麼一說我就能?想通了,原來?是搞地質勘探的,多謝。】
討論?就此停滯了兩天,然後就在昨天,又來?了第三?人,了第二人的留言:【這個說法只能?勉強解釋為什麼只有帳篷是彩色,卻無法解釋為什麼那些帳篷看起來?都快要被?吹飛了。
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那作者畫的就是自己或者同行遇到的險境,畫作的目的就成了讚美地質工作者的不易。可這兩年並沒聽?說地質勘探活動出過什麼安全事故,這個主題毫無時效性,意義不大。
另外,畫中根本看不出任何?地質勘探活動的跡象,非要以作者的背景來?強加推測,太牽強。】
第二人很快就回了:【那這位朋友有何?高見?說來?聽?聽?。】
第三?人:【我這裡沒有具體的答案,但?我相信,作者想表達的絕對不是某項人類活動。這畫展雖然沒什麼名氣,但?也?是得到業界認可的,好多人都說那個主展者會成為新秀。主展者都有這層次,加盟者不能?太次吧,用這麼低端的邏輯去?臆測作者的思想,也?太低看人家了。
這畫從畫風上看是後印象派,這種畫肯定有深意。說有世?界名山,你能?看出來?哪座是嗎?我看啊,那些帳篷和山搞不好都是虛像,根本不是什麼實物,不是帳篷也?不是山。
看這種畫得大開腦洞,得去?設想畫中之物在對映什麼。】
第二人:【並不是隻有假大空脫離現實才是藝術才是高階,人文主義也?更不該被?套上『低端』這個詞。你大可隨便yy,反正你也?不給證據,而我的推斷好歹是能?找到切實根據的。作者沒有出來?說明,可能?因為這話題涉及到了隱私。但?在沒有官方解釋之前,我的猜想還是最靠譜的。】
爭論?到此為止,冉苒一字未參與。
梁煥關上手機,放回褲兜裡,伸手夠到上方的拉環。
車廂裡更擠了,同旁邊人已隔不出空隙,說話聲和各種外放bg充斥在狹小的空間裡,嘈雜不已。
然而,梁煥絲毫沒去?注意這些,他?閉上眼,視覺黑暗的一剎那,周圍的一切俗物似乎全都消失不見。他?的面?前,以巨大的長和寬,以佔據整個空間的維度,緩緩展開了那副畫——《重升》。
那一刻,他?感到無與倫比的寧靜。
呵,那些人都想偏了,他?們不懂冉苒。
冉苒是學地質的沒錯,可她的畫卻是直奔大師梵谷而去?,那麼的浪漫,根本不會參合世?俗的考量。
同時,冉苒又絕非虛無主義,她會將想像和情緒注入畫裡,但?畫裡的事物卻一定是她親眼所見,所有的變化之處也?一定遵循著某種嚴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