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工業革命(第1/1 頁)
本來打算以普通人的身份跟你們相處,可換來的卻是疏遠。
楊行秋注意到周圍的目光,勉強壓制住了把實話說出來的慾望。
“小侄,自有辦法,只是……”
看著楊行秋還要賣關子,張靳催促起了楊行秋。
“此時不講,更待何時?”
楊行秋在催促下,猶猶豫豫地開了口。
“非是在下不願講明,只是懇求諸位,此法不可外傳!”
“我等絕不外傳!”
焦急的張靳替其他幾位坊主答應下來。
“在下已有方法,只是尚需白紙幾張,造紙之法,已傳於叔父,還請幾位全力協助!”
現在到了曹碩發揮的時候了。
曹碩自不多言,立刻按楊行秋所說,部署起了生產紙張的工作。
“還請叔父稍等,在下稍離片刻!”
曹碩忙著佈置工作,楊行秋趕快抽身。
好,太好了!
楊行秋終於抓住機會,展示起真正的技術了。
說起來也屬實簡單。
要完成劉裕的任務,按照古代的生產效率肯定是無法完成的。
要短時間內,生產更多的木材、磚瓦,就要更多的人手和工具。
生產更多的工具,又需要更多的人手。
這就成了個完全的死迴圈。
為了完成更多的生產任務,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為了讓更多人手投入工作,就需要更多的工具。
為了生產更多的工具,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但是楊行秋作為一個穿越者,是知道該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提高生產效率,縮短勞動時間。
《資本論》中,解釋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
“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強度較大的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
既然不能解決勞動力的問題,那就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
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這場提升生產效率的重大變革叫做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手工業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
公元4世紀,在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在八公山裡的牛家莊也出現了技術改革的機遇。
楊行秋又怎麼能錯過呢?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就是蒸汽機的應用。
公元1世紀,羅馬數學家希羅發明了汽轉球,是被認為是蒸汽機的雛形。
至於蒸汽機的廣泛應用,則要等到17世紀。
明明已經有了將熱能轉換為動能的裝置,為什麼不投入生產呢?
因為強盛的羅馬帝國,根本不存在缺少人力的問題。
楊行秋就要抓住這個機會,推廣蒸汽機的應用。
蒸汽機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滑閥、調速器和飛輪等部分組成。
不用說蒸汽機,就是結構更為複雜的汽輪機,楊行秋也瞭如指掌。
但是,如果沒有圖紙的話,只怕是生產不出哪怕一個零件。
楊行秋回到客房,推開了院門,喊起正在做木工的王賢。
“王賢,拿上傢伙,走!”
王賢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聽到楊行秋的吩咐,趕緊背上木工箱跟上。
楊行秋志得意滿地帶著王賢往工坊趕去。
不裝了,我是穿越者,我攤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