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生物的研究方法(第1/2 頁)
何老師:“雖然這些細胞的形態各異,但它們的細胞結構是類似的。大腸桿菌內,它的dna明顯沒有核膜包被”
戰國時期,扁鵲秦越人:之前說的對人很重要的蛋白質原來是這個核糖體合成的,看來無論是大型的人、動物,還是這些小小的細菌,都需要合成蛋白質。這個過程應該是外界的物質進入細胞裡面了,前面說的肉、蛋這些食物是高蛋白含量。人吃了這些東西確實能變得強壯。
東漢,華佗:後世把dna集中分佈的區域稱之為擬核,為什麼叫擬核呢?是類似細胞核的意思嗎?
唐朝,孫思邈:這小小一個細胞涉及到的東西還真多,雖然看不見,但是它居然有一個壁,和外界隔開來了。還有它裡面的這個肽聚糖,不知道和我們概念裡面的糖是否有很大差別?
何老師:“大多數細菌和大腸桿菌一樣,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能夠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這種生活方式稱為腐生。大多數細菌沒有葉綠素,這類生物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生活,這種營養方式稱為異養。”
說到這裡,很多人覺得這個畫面感有點強,好像看到了某些生物分解的畫面。
南宋,宋慈:分解者?好像有點理解了,把廢棄物分解了,就像蛆一樣,它們會出現在人的屍體上把屍體吃了,應該也屬於腐生了吧?
明朝,李時珍:這個無機物具體指什麼?沒有生命特徵的物體嗎?是不是水、土這些東西?靠別的物質才能生活就是異養是嗎?
何老師口中出現的一個個新名詞縈繞在觀看直播的人心裡,不過一時半會兒是沒法得到答案了,只能慢慢地聽後面的課了。
何老師:“接下來我們來了解幾種藍細菌(舊稱藍藻)。這是念珠藍細菌、色球藍細菌、和顫藍細菌。”
東晉,郭璞:這東西和衣藻一樣,也是綠色的,內裡是不是也有葉綠素呢?
何老師:“藍細菌不僅有葉綠素,它的細胞內還有藻藍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家最初把它命名為藍藻,認為它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植物。但隨著技術手段的革新,人們逐漸發現它的細胞結構和藻類植物的細胞結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東晉,郭璞:原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東西不光有葉綠素,還有其它的東西。
唐朝,孫思邈:從藍藻變成藍細菌雖然只是一兩句話,但是中途經歷的事情太多了,研究的過程確實是曲折的。
何老師向大家展示了藍細胞的細胞結構模式圖。
唐朝,孫思邈:我知道,這個藍細菌的dna也沒有核膜包被,它集中分佈的區域只能稱為擬核。不過研究這些東西的人為什麼這麼看重核膜呢?
課堂上有學生也在問這個問題,何老師解釋了原因:“因為核膜可以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核,對於dna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可以維持遺傳物質的穩定性。”
明朝,李時珍:明白了,主要是起一個保護作用。
何老師:“大家可以繼續觀察藍藻的細胞結構,看看它還有沒有和藻類植物細胞不同的地方?”
明朝,李時珍:它好像沒有之前說過的葉綠體,這些葉綠素是分佈在周邊的膜上面的。
於是,接下來的時間,觀看直播的人又學到了一個新詞“光合膜”。
何老師:“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那麼它的營養方式屬於異養嗎?
東晉,郭璞:應該不是異養,它雖然沒有葉綠體,但是有葉綠素。
何老師:“藍細菌雖然叫細菌,但它不像一般的細菌,它的營養方式屬於自養。”
東晉,郭璞:哈哈,答對了,自養就是自給自足的意思吧?我好像有點理解光合作用的意思了。
何老師:“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