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這就是後世的詩歌?(第1/2 頁)
週二上午第一節課是語文課。
七點五十分正式開始上課。
宋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幾首現代詩,因為教學目標相同,所以我們放在一起來講。早讀課上已經讓大家仔細朗讀過幾首詩了,現在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聽到現代詩的時候,觀看直播的古人有點好奇,後世的詩歌是什麼樣子的?
上節語文課講到的《沁園春·雪》和古代的曲子在格式上沒什麼大差別,他們想著詩應該也是一樣的吧。
宋老師:“我們先來看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和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側》。”
聽到這個標題,有些古代文人有點疑惑,在想放號是什麼意思?
唐朝,李白:立在地球邊上,這人的想法和我一樣大膽,夠氣魄。
因為篇幅短,宋老師把兩首詩快速地朗讀了一遍:“無數的白雲正在空中怒湧,啊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情景喲”
聽完後,許多古人滿頭問號:這就是後世的詩歌?
唐朝,李白:內容是挺有氣勢的,但會不會過於直白了一點?
唐代,韓愈:不是五言,不是七言,也不是九言,這是什麼新體裁?
北宋,蘇軾:這是長短句,應該算曲子詞吧?但感覺也不太像啊。
北宋,王安石:我們開展詩文革新運動,確實是主張實用性,後世的詩雖然摒棄了浮華之風,但是也太過於簡單了一些吧?
明朝,朱元璋:哈哈,沒想到有人作的詩比我的還淺顯易懂,我好歹還講究一下字數對仗呢。
清朝,乾隆:我覺得還是我寫得好。
宋老師:“學習這兩首詩,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尋找詩中的‘我’,對比一下他們分別是什麼樣的形象。”
唐朝,杜甫:又要逐字逐句解析這些詩歌了嗎?
宋老師:“第一句這兩個‘啊’字,表示了感慨,驚訝,發自內心地對於自由追求的感慨。‘呦’字,是最後兩句是在感慨之中對力進行讚美。”
北宋,蘇軾:辨析那些物體、景物也就算了,連表示語氣的詞語也要解釋嗎?
宋老師:“我們來看一下時代背景,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五四運動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一個巨人站在地球邊全方位地俯瞰地球,他發出怒號、吶喊,想象著怒湧的白雲、壯麗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希望這些強勁的力量可以摧毀舊世界、舊制度。”
北宋,王安石:是這樣的意思嗎?竟然蘊含了這樣強烈的情感。
宋老師:“《峨日朵雪峰之側》這首詩開篇就出現了‘我’,這句詩”
就下來的時間,宋老師詳細地解釋了詩歌裡面每一個意象及作者表達的情感,給古人們聽得一愣一愣的。
宋老師:“這兩首詩裡面的‘我’就是這樣的。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聞一多這首《紅燭》。”
因為這首詩稍微有點長,所以宋老師沒有通讀,只是擷取了其中一段:“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紅燭啊!這樣紅的燭”
看到這首詩比之前的那兩首還長,古人們再次驚訝。
唐朝,李商隱:咦,開頭這句不是我的詩嗎?
唐代,柳宗元:這麼多字,應該當作文章來看了吧?看來後世是完全放棄了儷辭的行文要求了,和駢文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了,文字過於冗長了一點。
北宋,蘇軾:其實後世這些詩歌通俗易懂、表達直截了當、內容清晰透徹、情感也淋漓盡致,字句、音韻無拘無束,但應該難以記憶、不便流傳吧?
北宋,李清照:行文自由,表達直接,易於解讀,敘述細膩、生動,其實。。。。。。算了,還是不太能欣賞後世這種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