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百家爭鳴(一)(第1/2 頁)
講完變法運動這部分內容,胡老師接著說:“談起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精彩和重要的一部分是百家爭鳴。”
聽到“百家爭鳴”這個詞,觀看直播的人認真思索了一下,先秦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眾多學說代表們陷入了疑惑:
現在講述的是我們這個時期的歷史,這個百家自然也是我們這個時期的了,這說的不會是我們各家學派吧?“百家爭鳴”這個說法倒是挺形象的,不過是否過於誇大了一點?
西漢,司馬遷:沒想到後世沿用了我這麼多的說法,我這個史學工作確實很重要,以後得加倍認真了。
胡老師:“經濟的發展、政治的動盪使得原有的舊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君主們對士卿大族的防備為出生下層、沒有根基但才華橫溢計程車人階層提供了一個出頭的契機。”
春秋時期,孔子:要這麼說其實也沒有問題,想我祖上也是貴族,只不過後來落寞了。像我這樣的人其實不少,我們這樣的大部分人都是有理想抱負的,現在確實有機會參與到國事討論中了。
戰國時期,墨子:看到這個社會如此動盪,我們對社會十分憂慮,自然是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才能實現匡扶亂世的抱負的,上層人士是真的看不到底層人民的生活有多艱難。
胡老師:“在士人們渴求一個機會的時候,恰逢各國統治者為了爭霸,禮賢下士,競相招攬人才。在尊重人才的風氣下,湧現了大量有才計程車人。這些士人開始著書立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企圖影響政治。”
春秋時期,孔子:雖然這麼說,但是其實我們的政治主張很難被君主接受的,我提一個“仁政”,很多君主都不認同。
胡老師:“在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出現了眾多學說及學派,他們發表各自對政治、社會甚至是宇宙的看法,論戰辯駁,形成了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是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
春秋時期,老子:思想解放這個說法好,人的發展就應該順應自然,周朝已經不可挽救了,治國也要遵循這個準則。
秦朝,秦始皇:就是有點過於解放了,學說太多,為了挑選一種適合治國的思想,我的先祖們廢了很大功夫。
胡老師:“其中儒、道、法、陰陽、墨家等學派是最典型的代表,這些學派的思想影響深遠,有的學說現在都還在沿用。”
“我們先說一下儒家,孔夫子大家都知道,他是儒家的創始人,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他對現實不滿,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應該隨時代變化有所改良。”
西周,周公旦:原來還有人在堅持禮制呢?我以為就後世崩壞的社會狀況,早就把禮制拋之腦後了呢,還是有點欣慰的。
春秋時期,孔子:周公是我一生標榜想要成為的人,他提出的周禮能使社會穩定,看看現在的狀況,恢復周禮才有希望讓社會安定下來,只是有一些確實需要改變一下。
西漢,司馬遷:讀孔氏的書,已經能見到孔子的為人了,稱為聖人不為過,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機會能和孔聖人交流?
唐朝,李世民:周孔之教是我喜好的,孔夫子的思想我們現在還在用呢,有的思想確實適合治國。
南宋,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沒有仲尼,我們的歷史不能如此輝煌。
胡老師:“孔子的思想核心觀念是‘仁’,提倡以德治民、克己復禮、有教無類。”
春秋時期,孔子:“社會如此動盪的情況下,統治者就應該順應民心、愛惜民力。我提出這樣的思想,主要還是因為年少時生活鄙賤,見多了普通民眾的苦難。我只是想恢復社會秩序罷了。
戰國時期,墨子:以前我也師從儒家的,但是後來發現他們的想法主要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