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17 頁)
【帛書版】視之而弗fu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名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jie,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jiao,其下不昧mei,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通行版】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也摸不著,我們把它叫作“微”。這三者的形象難以區分開來,它原本就是混沌一體的。它的上面並不顯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顯得昏暗,它綿延不絕而又不可名狀,又總要回到看不見物體的虛無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註釋】
“視之而弗fu見,名之曰微。”:這句話意味著有些事物雖然存在,但肉眼無法直接看到,因此被稱為“微”。這裡的“微”指的是微妙、難以察覺的狀態。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這句話繼續強調了某些事物雖然存在,但聽覺無法直接捕捉,因此被稱為“希”。這裡的“希”指的是稀少、難以聽見的聲音。
“名之而弗得,名之曰夷。”:這句話指出有些事物雖然可以命名,但實際上無法完全理解或把握,因此被稱為“夷”。這裡的“夷”指的是簡單、樸素的狀態。
“三者不可致詰jie,故混而為一。”:這句話總結了前面三種事物的共同特點,它們都難以用言語或邏輯進行徹底的探討和解釋,因此被認為是統一的。這裡的“一”指的是道的整體性和統一性。
“一者,其上不謬jiao,其下不昧mei,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這句話進一步描述了道的特性。它既不是虛浮的(不謬),也不是模糊的(不昧),而是一種超越言語和形象的存在。這種存在無法用常規的方式來描述,只能透過“尋尋”(反覆探尋)來接近,最終歸於無物。這裡的“無狀之狀”和“無物之象”強調了道的無形無象的本質。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這句話表達了道的流動性和不可捉摸的特性。它既沒有明確的起點也沒有終點,人們無法從後面追蹤到它,也無法從前面迎接到它。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句話提出了實踐道的方法和目的。透過掌握當下的道,人們可以駕馭現實的一切,同時瞭解歷史的起源。這裡的“道紀”指的是道的規律和秩序。
這段文字透過對道的描述,傳達了道家哲學中關於宇宙萬物生成和變化的深刻見解。它強調了道的無形無象、不可言說的特性,以及透過道來理解世界和指導生活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在探討這句話如何積極影響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時,我們可以從以下九個方向進行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