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的中國陶瓷(第1/4 頁)
新石器時期的中國陶瓷
形式特點
- 陶質豐富: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等。紅陶多以普通易溶粘土為原料,灰陶是在弱還原氣氛中燒成,黑陶製作工藝複雜,白陶以瓷石或高矽質粘土製作,彩陶則是在陶坯表面繪製彩色圖案.
- 工藝多樣:早期多采用手製,如捏塑法、泥片貼塑法、泥條盤築法等,到晚期輪制技術普及,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快輪製陶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陶器質量.
- 紋飾繁雜: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等,圖案包括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等,這些紋飾不僅具有裝飾性,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審美.
- 器形多元:不同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器形豐富多樣,有用於炊煮的鼎、鬲、釜,飲食的碗、缽、杯,盛儲的罐、甕、盆,以及汲水的尖底瓶等,體現了實用性與功能性的統一.
優點
- 實用性強: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煮食、盛物、汲水等多種需求,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生活質量.
- 堅固耐用:雖相比現代瓷器不夠堅硬,但相較於其他一些原始容器,已具備一定的堅固度和耐用性,能經受住日常使用中的碰撞和磨損。
- 美觀性好:豐富的色彩、多樣的紋飾和獨特的造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
影響
- 生活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更有效的儲存和烹飪工具,改善了飲食條件,使人們能夠更好地儲存和加工食物,促進了定居生活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
- 文化傳承:陶器上的紋飾、圖案等蘊含著當時人們的信仰、習俗和生活場景等資訊,成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藝術發展:為後來的陶瓷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其製作工藝、裝飾手法和審美觀念等都對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以及後世的陶瓷製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陶瓷藝術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源頭.
- 技術進步:製陶技術的發展,如對火候的掌握、原料的選擇和加工等,為後來青銅鑄造、瓷器燒製等其他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借鑑和經驗積累.
夏商周時期的中國陶瓷
形式特點
- 夏代:以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為主,黑陶、棕陶次之,還有少量白陶。器形有鼎、罐、甑、觚、豆、簋等。紋飾以籃紋、方格紋、繩紋為主,還有素面磨光及回紋、葉脈紋等。造型以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為主.
- 商代:早期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增多,有少量紅陶、棕陶和白陶。中期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最多,白陶數量有所增加。晚期仍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白陶高度發展。器形豐富,紋飾以繩紋為主,中期盛行饕餮紋、雲雷紋等,晚期則減少.
- 西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後期黑陶、白陶少見。器形有鬲、甑、爵、豆、簋等,造型以袋狀足、圈足、平底為主。紋飾以較粗的繩紋為主,還有劃線紋、弦紋等.
優點
- 製作工藝進步:夏代出現饅頭窯,提高了陶器的燒成溫度和質量;商代出現龍窯,火勢大、通風力強、升溫快,可增加窯的長度,提高裝燒量,還能維持窯內氣氛,推動了由陶到瓷的過渡.
- 裝飾性增強: 除了傳統的繩紋、籃紋等,還出現了饕餮紋、夔紋等精美的圖案紋飾,白陶和原始瓷器的出現,不僅質地細膩,而且器表多飾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實用性提升:陶瓷器的種類不斷豐富,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