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歷史上,中國古代到現今:隸書的發展歷程(第1/1 頁)
隸書的發展歷程如下:
- 起源: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各國文字異形,為了書寫簡便,人們逐漸對篆書進行簡化和改造,形成了早期隸書的雛形。例如,一些書寫在竹簡、帛書上的文字,已具備隸書的一些特徵,如筆畫的簡化、方折的出現等。
- 孕育:秦國是隸書孕育的重要地區。秦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在全國推行小篆。但在實際書寫中,為了提高效率,人們對小篆進一步簡化,使得隸書的特徵更加明顯。這一時期的隸書被稱為“”或“古隸”,如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就展現了秦隸的特點,既有篆書的痕跡,又有向隸書演變的趨勢,筆畫方折增多,結構相對簡化。
- 形成:西漢時期隸書逐漸形成。西漢初期,隸書繼續發展,其書寫形態日益成熟。這一時期的簡帛書大量出土,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內蒙居延漢簡和甘肅武威漢簡等,這些簡帛書上的隸書,已基本脫離篆書的形態,筆畫更加簡潔、流暢,橫向取勢更加明顯,標誌著隸書的正式形成。此外,西漢時期也出現了少量的石刻隸書,如五鳳刻石、萊子侯刻石等,但字數較少,還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碑刻。
- 發展:東漢時期是隸書的鼎盛時期。東漢時期,刊石立碑之風盛行,大量的碑刻和摩崖石刻湧現,隸書發展至成熟。此時的隸書已脫盡篆書的約束,筆畫由象形變為符號,漢字的基本筆畫形成,用筆變圓轉為方折,出現典型的“蠶頭雁尾”“波磔”,結體趨扁方,如“八”字左右背分,故稱為“八分書”。章法上橫成列,縱成行,字距寬,行距窄。總體風格端莊、厚重、雄渾、典雅,裝飾性強。按風格可分為碑板和摩崖兩大流派。碑板刻石的代表有《曹全碑》(俊秀飄逸)、《乙瑛碑》(凝整端莊)、《張遷碑》(樸方厚拙)、《禮器碑》(瘦勁靈動)等;摩崖刻石的代表有《石門頌》《開通褒斜道》《楊淮表》《西狹頌》等。由於碑板和摩崖的地域、形制、書家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面貌,碑板具有端莊典雅的“廟堂之氣”,摩崖則帶有樸拙率真的“山野之氣”。
- 衰落:從魏晉到前清,隸書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雖然在晉代有《好大王》《廣武將軍》等碑刻,隸楷兼揉,意趣橫生,但整體上隸書沒有擺脫“八分”書的影響,始終無法超越漢隸的極致。在這一漫長時期,隸書的發展較為緩慢,其他書體如楷書、行書等逐漸成為主流。
- 復興:清朝後期,以包世臣、康有為為代表的抑帖揚碑派大興碑學之風,漢隸重新受到重視和研究。一些書法大家在漢隸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出現了獨具特色的隸書風貌,成就突出的有鄧石如、金農、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等。例如,鄧石如的隸書以漢、魏隸書為基礎,形成法度森嚴、古穆淳厚的風格;伊秉綬的隸書善用濃墨,筆畫光潔精到,富有金石之氣;何紹基的隸書筆勢豪宕奇崛,具有突出的個人書風;趙之謙的隸書參用北碑楷書書意,用筆渾厚遒潤,頓挫有致。
到了現代,隸書仍然是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書體之一,許多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致力於隸書的創作和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使隸書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隨著書法教育的普及和書法展覽、交流活動的增多,隸書也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