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宋金時期的中國戲曲(第1/4 頁)
宋金時期戲曲形式特點
- 結構形式方面
- 宋雜劇:
- 演出結構:北宋時雜劇分為“豔段”和“正雜劇”兩個部分。“豔段”是在正劇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用來吸引觀眾注意力、熱場。南宋時雜劇變為三個部分,在“豔段”“正雜劇”之後增加了“雜扮”,“雜扮”是由民間的滑稽戲演變而來的散段。
- 角色配置:一般由四個角色組成,分別為“末泥”“引戲”“副淨”“副末”,有時增添一人“裝孤”。
- 金院本:結構為豔段、正院本、雜砌三部分。豔段和雜扮一樣有招攬觀眾的作用,正院本是主體部分。
- 表演內容方面
- 題材廣泛:
- 滑稽幽默內容:有很多以滑稽逗樂、諷刺嘲弄為主的內容,透過誇張的表演和幽默的對白來引發觀眾的笑聲,比如宋雜劇《眼藥酸》,透過眼科醫生誇張的形象和動作來製造喜劇效果。
- 故事性內容:開始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情節的連貫性,出現了一些用大麴曲調演唱故事的雜劇,雖然故事相對簡單,但為後來戲曲的敘事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 表演形式融合多種藝術:
- 歌舞融合:宋雜劇是在繼承隋唐參軍戲和歌舞戲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曲藝、歌舞的伎藝發展而成。表演中歌舞成分較多,且舞蹈動作開始與角色行當相結合,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舞蹈動作特點。
- 與雜技等結合:常與雜技、樂舞同時演出,在演出過程中還會穿插如扛鼎、尋撞、吞刀、履火之類的雜技表演,增加了表演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優點
- 藝術發展角度
- 表演技藝的提升:
- 角色分工細化:宋雜劇明確的角色分工,為演員提供了專門的表演方向,使得演員能夠專注於特定角色的塑造,提升表演的專業性和深度。如“末泥”為長,統籌全場;“副淨”“副末”透過滑稽表演製造喜劇效果,這種分工為後世戲曲角色行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舞蹈動作的豐富:舞蹈動作與角色、劇情相融合,增強了表演的藝術感染力。從現存文物中可以看出宋雜劇不同角色行當的不同服裝和道具,由此可以想見其不同的舞姿與舞容,為戲曲舞蹈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經驗。
- 音樂體制的探索:在音樂方面,宋金戲曲開始探索不同宮調的運用,為後來元雜劇一折戲只用一個宮調的音樂體制提供了實踐基礎。並且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合唱等,豐富了戲曲的音樂表現力。
- 文化傳播角度
- 反映社會生活:宋金戲曲的內容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包括宮廷生活、民間風俗、市井百態等,成為人們瞭解當時社會的一個視窗。比如透過戲曲可以看到當時的商業活動、節日慶典等場景,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 促進文化交流融合:宋金時期,南北地域文化存在差異,戲曲在南北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北方的雜劇與南方的南戲相互影響,為後來戲曲的全國性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 市場發展角度
- 演出場所的固定化:宋代經濟的發展,促使北方一些重要都市的遊樂區勾欄、瓦舍的出現,為戲曲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場所。這不僅有利於戲曲的集中表演和傳播,也為戲曲藝人提供了穩定的表演平臺,促進了戲曲行業的發展。
- 行業組織的形成:如南宋杭州有雜劇藝人的行會組織“排綠社”,還有“書會”組織,書會中的文人與伎藝人合作創作劇本,使得戲曲創作更加專業化和規範化,提高了戲曲的質量和水平。
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