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裂痕(第1/3 頁)
走出皇宮,武植面色陰沉,緘默不語。他轉頭望向眼前這座矗立上百年的宮殿,心緒難平。
前世的他不過是一個底層的尋常人,穿越到這大宋已有七年,在身居高位之後,才終於看清了統治者對待百姓的態度。
宋朝建立伊始,推行的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策。歷經百餘年的演進,如今皇帝和士大夫已然構成一個掌控規則與利益的統治階層。
身為統治者及既得利益者的他們,根本不在意天下平民百姓的生死存亡,他們所憂心的是自身的統治地位會被動搖。
而蔡京所提出的策略,能夠更有效地快速平息江南暴動,從而穩固他們的統治地位。
回到國公府後,武植登上國公府的閣樓高處,俯瞰著汴京城內依舊熱鬧非凡的景象。
“來到這大宋已然快七年,我原以為大宋是歷朝百姓最為富裕的朝代,可我所看到的不過是表象罷了,其實質在於,大量財富被官僚士大夫掌控,百姓依舊在苦苦掙扎而已。”
“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然而,卻無人能夠做到啊!在這個階級固化的時代,除非藉助外力,或推倒一切重來。”他的眼神逐漸變得冰冷,喃喃自語道。
轉身走下閣樓,來到書房內,對身旁的侍衛說道:“傳信西北宗澤,令他立刻進京。”
親衛領命後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刻前去執行。
之後幾天,沐休結束,早朝會上,作為御史中丞的蘇轍忽然跨步出列,抱拳對著趙佶說道:“官家,微臣有事要奏。”
趙佶望了望他,說道:“哦?蘇愛卿有何事,儘管說便是。”
“官家,微臣如今已年近七旬,身體大不如前,微臣打算辭官致仕,還望官家應允。”蘇徹望著趙佶神色,一字一句地說道。
“蘇愛卿竟已打算辭官致仕?朕前幾日方才同意了你大哥蘇軾蘇老大人的致仕奏章,未曾料想蘇卿如今也要致仕了。”趙佶滿臉詫異。
聽到趙佶所言,蘇轍稟告道:“當年我蘇氏一門三進士,家父帶著臣與兄長蘇軾,從眉州眉山趕赴京師,承蒙朝廷厚恩,得以同朝為官。如今,家父已經故去多年,往昔同朝為官之人也大多四散。兄長已然致仕,臣也年事漸高,心中愈發思念故鄉,懇請陛下恩准,讓臣能與兄長一同歸鄉,安享晚年。”
蘇轍本想在朝中再多留幾年,也好幫扶武植。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武植這樣正直且有抱負的官員實在難得,他希望能為朝廷多保留一些清正的力量 。
然而,宋徽宗竟同意了蔡京對江南之地的平略之策,任憑群臣如何反對,都無濟於事。
至此,蘇轍算是徹底看清了趙佶剛愎自用的本性,繼續留在這朝堂,他深知自己已無力迴天,更可怕的是,若不早早抽身,日後恐怕會因這混亂朝局累及自身清譽,落得個被後人唾棄的下場。
趙佶目光深深地投向蘇轍,隨後將視線轉向佇列中的武植,只見武植面色平靜,不見絲毫波瀾。“既然如此,那朕就同意蘇愛卿的致仕請求。”
趙佶話音剛落,樞密副使章惇便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官家,老臣如今已然年事已高,且樞密院內有武大人這等年輕有為之人,老臣也能夠放心致仕了,還望官家應允。”
趙佶望著章惇那面容蒼老的模樣,心中不禁暗自感嘆。四年前,章惇便已向自己提出致仕請求。只是那時,樞密使一職由宰相曾布兼任,整個樞密院內,也就只有章惇這位三朝老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與曾布相互制衡。
趙佶心裡清楚,倘若當時就批准章惇致仕,樞密院恐怕很快就會淪為曾布的“一言堂”,這對朝廷的權力平衡極為不利。所以,他當時沒有同意章惇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