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天行長臂猿(第1/3 頁)
天行長臂猿:中國科學家命名的珍稀猿類
引言
天行長臂猿(學名:hoolock tianxing),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也是全球長臂猿家族中的一員。這種珍稀的靈長類動物以其獨特的生態習性和瀕危的生存狀態,引起了全球自然保護組織和科研機構的高度關注。
物種命名與文化寓意
天行長臂猿的名稱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名稱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象徵著這種動物在自然界中頑強生存的精神。此外,該物種的拉丁學名“tianxing”意為在空中移動和行走,形象地描述了長臂猿的活動模式。
形態特徵
成年天行長臂猿的體長在60至90厘米之間,伸開雙臂的長度大約是身高的兩倍。它們的食物多樣,包括花、果和葉子,其中果子佔飲食比例的50%以上。雄性天行長臂猿通體黑色,而雌性則為棕黃色。這種長臂猿實行一夫一妻制,小長臂猿在一歲半以前都會在母親的懷裡活動,顏色與母親相近。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公猿的顏色會逐漸變為父親的顏色,而小母猿則保持母親的顏色。
生活習性
天行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性靈長類動物,常年生活在樹上,很少下地活動。它們行動時依靠兩條長臂和鉤形長手懸掛樹枝,像盪鞦韆一樣蕩越前進,動作迅速敏捷,因此有“動物界的體操王子”的美譽。它們以植物(含藤本附生植物)的花、果等為食,偶爾也食昆蟲和小型鳥類等。因其叫聲洪亮,旋律起伏婉轉,又被稱為“森林中的歌唱家”。
分佈範圍
天行長臂猿在中國的分佈範圍極其狹窄,全國種群數量不足150只,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保山市區域性地區。它們棲息於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雨林,其棲息地海拔跨度很大,從海拔500米左右至海拔2000多米都有分佈。
繁殖與保護
天行長臂猿的繁殖能力較低,4年到5年才能生一胎。由於棲息地喪失、退化和非法捕獵等人為因素,天行長臂猿的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目前,天行長臂猿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cR)物種。
天行長臂猿的保護措施與研究進展
保護措施
? 社群參與保護:在雲南盈江,梨樹村民透過社群討論會,制定了《天行長臂猿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規劃(2024-2026)》。這表明社群為主體的長臂猿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工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力,並獲得其他基金會、當地政府、保護區和林草主管部門的支援。
? 全球長臂猿聯盟: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全球長臂猿聯盟由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孟加拉國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16家組織加入,旨在磋商保護長臂猿的五年行動計劃。
? 棲息地保護:保護天行長臂猿的關鍵在於保護其棲息地。研究表明,天行長臂猿的棲息地範圍狹窄,且種群數量不足150只,被隔離在多個不連通的森林斑塊中。因此,保護和恢復這些棲息地是保護天行長臂猿的重要措施。
研究進展
? 覓食行為研究:範朋飛團隊透過6年的野外觀察,發現天行長臂猿會根據早餐型別的不同而計劃覓食時間和路線。這種基於路線規劃的認知能力,有助於天行長臂猿更高效地在山地環境中尋找分散而又稀缺的果實資源。
? 腸道微生物研究:中山大學範朋飛和黃立南課題組揭示了天行長臂猿腸道噬菌體群落對食性季節性變化的適應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天行長臂猿腸道微生物對季節性飲食變化在物種和功能水平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