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內鬥(第1/3 頁)
當哥舒翰被唐玄宗任命為潼關總指揮,坐擁二十萬大軍之時,權力的天平便開始傾斜。此時此刻,他已經站在了楊國忠的對立面,曾經的戰友如今卻成為了敵人。楊國忠對哥舒翰的忌憚和防範之心也與日俱增。
尤其是在哥舒翰因為個人因素藉助張明轉世的李隆基之威,毅然決然地處死了安思順之後,楊國忠心中的恐懼更是如潮水般洶湧。此外,當時朝廷上下普遍認為,正是楊國忠的傲慢專橫、肆意妄為,才點燃了安祿山叛亂的導火索。許多朝臣對他恨之入骨,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其碎屍萬段。
駐守潼關的王思禮竟然向哥舒翰提了一個愚蠢至極的主意,他妄圖以清君側的名義率精銳之師回西京長安把楊國忠斬殺了,這樣一來,安祿山就失去了進兵的藉口。但哥舒翰可沒有老糊塗,他深知,如果按照王思禮的主意行事,那麼造反的就不是安祿山,而是他哥舒翰了。
哥舒翰雖然否決了王思禮的意見,但這個訊息還是不脛而走,傳到了楊國忠的耳朵裡。為了防備哥舒翰,他向張明轉世的李隆基進言,稱西京長安空虛,應當招募三千士兵於宮中訓練,並招募萬人屯於灞上,交由他的心腹杜乾運統領。
這批軍隊名義上是朝廷的後備軍,防禦安祿山的叛軍,實際上卻是楊國忠為防備哥舒翰率軍斬殺自己而準備的。身經百戰的哥舒翰,對楊國忠的做法洞若觀火,他也疑心楊國忠要對他不利,同時上書張明轉世的李隆基,要求把灞上的軍隊劃歸潼關統一指揮,用來加強防禦安祿山叛軍的力量,只有保住潼關才能保住西京長安。
張明轉世的李隆基自然清楚,潼關是西京長安的咽喉,只有守住潼關,才能保衛西京長安。他立刻同意了哥舒翰的建議。隨後哥舒翰又找了一個藉口,以商討軍情為理由,將杜乾運召至潼關給殺了。從此,楊國忠與哥舒翰的矛盾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哥舒翰輕而易舉地破解了楊國忠佈下的陷阱,剷除了楊國忠的心腹,這讓楊國忠惶恐不安。為了抗衡哥舒翰的勢力,楊國忠心生一計,決定拉攏反賊安祿山。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也只有安祿山有實力與哥舒翰一決高下。計上心來後,他便不斷勸說張明轉世的李隆基,讓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的叛軍決一死戰,將哥舒翰逼入絕境,從而借刀殺人,實現以敵制敵的陰謀。
在平叛戰略上,哥舒翰與高仙芝、封常清不謀而合。他們料定,安祿山叛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困難,只能速戰速決。此外,潼關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只要堅守不出,就能夠守住西京長安。
從天寶十四載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五月底,大唐軍隊踞守潼關天險,堅如磐石,安祿山叛軍望而卻步,難以寸進。安祿山對此鬱悶至極,進退維谷,雙方僵持不下。
張明轉世的李隆基求勝心切,急於收復東都洛陽,一雪失去東都洛陽的恥辱。在楊國忠的煽動下,對於楊國忠的建議也十分贊同。大唐戰神郭子儀的朔方軍南下,對安祿山的叛軍形成合圍的態勢、安祿山也不願看到戰爭一直處於膠著狀態,戰爭勝利的天平開始傾斜到了大唐帝國。
安祿山起兵之後,其軍隊猶如猛虎下山一般,銳不可當!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了整個大唐帝國。然而,經過半年的激烈戰鬥,戰局開始逐漸發生微妙的變化。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的大唐政府軍在黃河以北地區屢次戰勝敵人,不斷收復失去的領土。與此同時,淪陷區的人民也勇敢地站起來,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游擊戰。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安祿山的命運迎來了一個重大轉折點。他最得力的部下史思明竟然被困在了范陽,無法繼續向南推進。更糟糕的是,范陽與洛陽之間的通道已被徹底封鎖,這讓安祿山的叛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之中。他們就像一群被困在牢籠中的猛獸,雖然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