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君臣同心(第1/3 頁)
一個尋常的早朝上,突然傳來緊急軍報:清軍在淮河集結,疑有南下之勢。
朱聿鍵正要下令調兵,忽然想起李修然定下的規矩:軍國大事須與太上皇共議。
"傳令太上朝議事。"他當即宣佈暫停早朝。
片刻後,太上皇寢宮的議事廳內。
"根據細作回報,敵軍主力約八萬,"朱聿鍵展示軍報,"請太上皇示下。"
崇禎帝仔細研究地圖:"這個時節發動進攻,必有蹊蹺。"
李修然在一旁補充:"確實可疑。去年此時也有類似動向,最後證明是虛張聲勢。"
"臣以為,"一位將領建議,"當立即調集淮軍迎敵。"
"不可,"崇禎帝和朱聿鍵異口同聲道。兩人相視一笑。
"淮軍是我們的主力,"崇禎帝解釋,"不能輕易調動。"
朱聿鍵接上:"不如派輕騎偵查,同時佈置水師,切斷他們的糧道。"
李修然暗暗點頭:這種君臣默契,正是他期待的。
幾天後,探報傳來:清軍果然是虛晃一槍,真正的目標是江北的糧倉。
"多虧太上皇和陛下都沒上當,"眾臣讚歎,"否則主力一調,糧倉就危險了。"
崇禎帝謙遜道:"這是聿鍵指揮得當。"
朱聿鍵則說:"全賴太上皇經驗豐富。"
危機解除後,兩宮舉行家宴。
觥籌交錯間,崇禎帝感嘆:"記得當年在北京,朕每次決策都是孤立無援。若早有這樣的商議制度"
朱聿鍵認真道:"叔父的教訓就是我們最好的借鑑。"
李修然適時提醒:"所以說,制度的價值就在於此。它能讓決策更周密,也能讓君臣更親近。"
次成功化解軍事威脅,在朝野引起很大反響。
"你們發現沒有,"吏部侍郎對同僚說,"自從實行雙重朝議,朝廷的決策明顯穩妥多了。"
"是啊,"兵部尚書附和,"太上皇的經驗加上新君的魄力,配合得天衣無縫。"
李修然又提出了完善建議:
"不如將雙重朝議的經驗總結成制度,寫入《南明政要》?"
崇禎帝贊同:"好!這樣可以給後人借鑑。"
朱聿鍵補充:"也可以防止將來有人破壞這個好制度。"
京城茶樓裡,說書人正在講述這次軍事危機的處理。
"你們說,為什麼南明能夠中興?"說書人問聽眾。
"因為君臣同心啊!"臺下有人答道。
"對!不像當年景泰帝和英宗那樣"說書人話未說完,已有聽眾心領神會。
這天夜裡,李修然在日記中寫道:
"今日得見兩位帝王如此默契,不禁想起當年土木堡之後的兄弟相殘。歷史給了我們警示,而聰明人會從中吸取教訓。看來,這就是歷史最大的意義。"
崇禎帝也在私札中感慨:
"與其獨斷專行,不如博採眾議。與其疑心生暗,不如坦誠相見。朕今日才真正明白了為君之道。"
朱聿鍵則在御製詩中寫道:
"君臣一心天下安,古鑑今昭啟新篇。"
這次成功的合作,讓雙重朝議制度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不久後,南明朝廷又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創新:
- 設立君臣聯席會議
- 建立決策諮詢機制
- 完善監督制衡體系
正如李修然所說:"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實踐。南明的兩位帝王用實際行動證明,歷史的教訓是可以轉化為進步的動力的。"
春日清晨,御花園裡。
崇禎帝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