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第1/3 頁)
以下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版本。文章圍繞屈原與賈誼的生平事蹟展開,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功過得失及歷史地位,並結合司馬遷的敘述與現代視角,反思士人階層在政治與文化中的作用與命運。因原文結構複雜,本文用表示標題層級,每多一個表示標題層級低一級,以方便大家閱讀。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
---
一、背景與意義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司馬遷為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屈原與西漢初期政治家賈誼所撰寫的列傳。屈原和賈誼雖處於不同的時代,但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才華橫溢,皆因直言敢諫而被排擠,最終鬱郁不得志,為歷史留下了文化與政治的雙重遺產。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以《離騷》為代表的辭賦作品,成為後世文學的典範;賈誼則是西漢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改革主張與政論文章,為漢代政治思想做出了卓越貢獻。司馬遷透過這篇列傳,將兩人的命運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展現了士人在政治鬥爭中的悲劇命運及其對國家和文化的深遠影響。
---
二、屈原的生平事蹟
---
1 出身與早期經歷
屈原,名平,字原,楚國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通曉詩書禮樂,才華橫溢。因其出眾的能力與忠誠,早年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出任左徒,成為楚國的重要官員。
- 楚國的衰落背景
屈原生活的戰國末期,楚國雖曾是強盛的大國,但因內部腐敗和對外失策,逐漸走向衰落。屈原在這樣的背景下,立志透過政治改革振興楚國,他的忠誠與遠見深受楚懷王器重。
---
2 政治改革與遭遇排擠
屈原是楚國少有的改革派,他主張任用賢能,倡導法治,力圖透過改革挽救楚國。然而,他的直言敢諫觸犯了楚國貴族集團的利益,最終導致他被排擠出政壇。
- 支援合縱與反對連秦
屈原主張聯合其他六國共同抗衡秦國的擴張(即“合縱”策略),而楚懷王在貴族的慫恿下選擇與秦國結盟(即“連橫”策略)。屈原的建議被楚懷王和朝中權貴視為多餘,他的政治主張未被採納。
- 流放湘水
在貴族排擠和讒言中傷下,屈原被免去官職,最終被流放至湖南湘水一帶。在流放期間,他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例如《離騷》《九章》《天問》等。
---
3 投汨羅江:愛國精神的至高體現
楚懷王死後,楚國國勢進一步衰落。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楚國幾近亡國。屈原痛感自己的忠誠與遠見未被採納,眼看國家走向滅亡,他悲憤交加,在汨羅江投水自盡。
- 屈原之死的意義
屈原的殉國行為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戰國士人階層忠誠與理想的象徵。他以死明志,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黑暗政治的深刻抗議。
---
三、賈誼的生平事蹟
---
1 出身與早期仕途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字長叔,洛陽人。他自幼聰慧,博覽群書,尤其擅長《春秋》和儒家經典。因文章辭令出眾,20歲時便被漢文帝提拔為博士,成為漢初政壇的一顆新星。
- 漢初的政治背景
賈誼生活的漢初,漢高祖劉邦剛剛建立漢朝,國家百廢待興,政治制度尚未完善。賈誼的改革主張,正是針對這一背景提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