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源國新政:崛起之途的十年耕耘(第1/5 頁)
源靈駕崩的噩耗,如同一團濃重得化不開的陰霾,沉甸甸地籠罩著源國。都城的大街小巷,往日的喧囂熱鬧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與哀傷。街頭巷尾,百姓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低聲談論著先王的種種功績,言語間滿是悲慼與不捨。宮牆之內,宮女太監們腳步匆匆,神色凝重,往日的歡聲笑語早已消失殆盡,整個宮廷沉浸在一片肅穆的氛圍之中。
然而,國不可一日無主,更不可一日無謀。邵仕龍在這沉重的哀傷裡,強忍著內心的悲痛,迅速收拾心情。他深知,源國這艘巨輪,在這風雲變幻、波濤洶湧的亂世海洋中,唯有找準航向,鼓足風帆,奮力前行,才能衝破重重險阻,抵達統一天下的彼岸。
邵仕龍火速傳召長公主源芳楸、兵馬第二元帥陳尚澤、太醫院院使江靈芝等一眾忠臣良將,齊聚於議政大殿。殿內,燭火搖曳,光影在眾人臉上跳躍,氣氛凝重又熱烈。眾人的臉上既有對先王的深切追思,那是多年君臣相伴、共圖大業的深厚情誼;更有對源國未來的深深憂慮與殷切期許,源國的命運,此刻就如同懸於一線,他們肩負著繼往開來的重任。
邵仕龍站起身來,他身姿挺拔如松,歲月雖在他臉上刻下了些許痕跡,但那雙眼睛卻依舊目光如炬,透著堅定與果敢。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堅定有力,在大殿內久久迴盪:“如今源國雖根基尚在,但要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還需付出諸多努力。”他微微頓了頓,目光掃視著眾人,“我們必須制定富國強兵、利國利民的國策,對內改革,對外謀和。”這番話語,猶如一道劃破夜空的驚雷,又似一劑強心針,讓眾人原本沉重壓抑的精神為之一振,紛紛用力點頭表示贊同,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一、舉賢授能,革新朝堂氣象
舉賢授能成為改革的首要任務。邵仕龍親自坐鎮選拔人才,他在宮殿內專門設立了寬敞明亮的選拔考場。考場的佈置莊重而嚴謹,四周牆壁上懸掛著歷代賢君名臣的畫像,時刻提醒著應試者以他們為榜樣。地面打掃得一塵不染,整齊排列的桌椅擺放得井然有序,每張桌上都擺放著筆墨紙硯,散發著淡淡的墨香。
來自源國各地的學子、賢能之士,懷揣著夢想與抱負,從四面八方紛紛趕來。他們有的衣衫樸素,鞋子上還沾著鄉間的泥土,顯然是來自偏遠鄉村的寒門子弟,一路不辭辛勞,只為能在這亂世中尋得施展才華的機會;有的身著儒袍,風度翩翩,是飽讀詩書的世家公子,舉手投足間盡顯儒雅氣質。
邵仕龍摒棄門第觀念,不論出身貴賤,親自審閱每一份答卷。他戴著一副老花鏡,目光專注地在答卷上移動,時而微微皺眉,時而輕輕點頭。遇到精彩的論述,他還會忍不住拿起毛筆,在旁邊批註幾句讚賞的話語。他不僅觀察應試者的書法字跡是否工整有力,更注重考查他們的學識、品德與實際能力。他對應試者提出各種關於治國理政、民生經濟、軍事戰略等方面的問題,問題刁鑽卻又緊貼實際,旨在篩選出真正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
在一次選拔中,一位出身貧寒的年輕人,穿著一身洗得發白、打著補丁的衣衫走進考場。他的頭髮有些凌亂,臉上帶著些許緊張,但眼神卻堅定而熾熱。當回答如何治理水患、發展農業的問題時,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談。他詳細地描述了家鄉曾經遭遇的水患慘狀,眼中滿是痛惜,接著提出了興修水利、改良灌溉技術等切實可行的方案,還繪製了簡單卻實用的水利工程草圖。邵仕龍聽完他的回答,眼中閃過一絲驚喜,當場拍板錄用。
一時間,朝堂之上人才濟濟。新入職的官員們充滿朝氣與活力,他們穿著嶄新的官服,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他們帶來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在朝堂議事時,積極參與討論,各抒己見。有的人提出了改革稅收制度的想法,有的人建議加強對地方教育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