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理由(第1/3 頁)
“咱們家豆腐攤生意,若是碰到下雨時節,基本出不了攤。一年算下來,大概將近兩三月都有雨天。一到雨天,家裡就很發愁。這是其一。”
“其二,集市上有三家賣豆腐的,但咱們家賣的最好。我從小看家裡做豆腐,想來都是一樣的製作方式,但差異就是配方和比例。”
不同的配方,不同的比例,做出來的口感就會有差異。
“有客人來買豆腐,就提到另兩家的不如咱家,除了口感外,另外咱家給的份量也實在,所以回頭客特別多。還有口碑介紹特意來買的顧客。”
“其三,在豆腐做好之前,有豆漿和豆花,集市上賣的挺好。比如,放點糖稀的甜豆漿一文錢大碗,原味豆漿一文錢兩小碗,豆花放一點糖稀,帶點甜味,是兩文錢一大碗,原味豆花一文一小碗。”
“這比做豆腐省事,賺的錢未必不如咱家。我去嘗過豆花,沒有家裡做的好吃。”
“其四,咱家攤子有限,人手也不夠,再怎麼做豆腐生意也就這樣了。能賺的和去年一樣多,就已經很好了。”
“所以,我覺得家裡能買個鋪子,把豆漿和豆花的生意也做上,搞不好成本還能降下來些。林家豆腐在鎮上也小有名氣,有個固定的店鋪,也方便客人上門來買,不用每天推來推去,那麼辛苦。”
“至於人咱們可以請大姨、二姨,或者表哥、表姐,品行好,靠譜的親戚都能考慮,畢竟比種田更輕鬆,日子也會好過些!”
“娘,您看買個鋪子,是不是特別值得?”
原本只是聽個熱鬧,沒想到這孩子說的有條有理,還有依據,讓林秋蘭目瞪口呆。
其實在集市上,她也注意到了兒子說的那些生意,但自家生意這幾年在集市已經很不錯了,也挺知足。
但沒想到兒子竟然考慮這麼長遠?
一個五歲孩子,就代替她去集市待了不到一個月,竟然能想出這麼多?
“兒子,不是你爹跟你講的吧?”
去年,鎮上有鋪子出售,王四順回來和她提了一下,但家裡當時覺得買鋪子成本投入太大,只說晚幾年,等孩子大些,再看看情況。
後來就沒有再提這話了。
沒想到今天從兒子口裡說出這些話。
“娘,爹沒和我說過,是我這些天觀察留意的。”
“我爹也想買鋪子嗎?”
之前林向安就覺得他爹是有些頭腦的,而且銷售能力挺強的,只是做豆腐太累人,讓他爹心有餘力不足。
“是啊,去年提過,不過娘沒同意。”
“為什麼啊?”
“買鋪子投入太大,想著等你長大點再說!”
林秋蘭說這話時,有點閃爍其詞,並沒有說出真正的原因。
林老頭去世時,看出女婿挺有能力的,提醒林老太要留一手。
原本買鋪子林秋蘭同意的,但林老太不同意,說孩子小,要是生意做大了,王四順有外心怎麼辦?
孩子小,林家又都是些婦孺,到時候能怎麼辦呢?
還不如等林向安大了,再做這些打算。
林秋蘭聽進去了林老太的話,這才婉拒了,之後王四順就沒有再提過了。
其實見母親的樣子,林向安大概也猜到了理由,不過也能理解。
女婿是家裡的頂樑柱,孫子沒長大之前,林老太怎麼可能不防著一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娘,既然這樣,咱們家買鋪子吧!這樣不用來回跑,爹和娘也輕鬆些,我也能安心讀書。”
他提出買鋪子,和王四順提出來買鋪子,意義是不一樣的。
“好,我會和娘說的。不過我兒真聰明,難怪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