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明朝皇帝往事 > 第40章 定都之議

第40章 定都之議(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二喬,咱倆稱呼各論的好不好崩鐵:阿哈跟你心連心黑神話,不通關就滅世?我來助你穿越大明成為朱重八的兄弟朱重九年代:四合院裡的情報員三國軍神漢末三國之北疆幽冥HP白薔薇與劍重生50年代帶著妹妹吃飽穿暖四合院:災年屯糧心不慌穿越古代捲入皇室震驚!主神老婆竟是我自己飄飛的殘葉被挖根骨後小可憐成了掌門心尖寵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四合院之我的媳婦有點多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魂穿古代跟太子拜把子一統大宋仙秦:從沙丘宮變開始

角色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深知創業之艱與守成之難。在定都一事上,他深思熟慮,權衡各方利弊,一心為王朝的長治久安謀劃。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多年,為明朝開國丞相,在朝廷中威望極高,對國家大事見解深刻,善於從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分析問題。

劉伯溫:朱元璋的重要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謀略,其意見對朱元璋決策影響重大,在定都問題上,他從風水、戰略角度提供獨特見解。

徐達:明朝開國大將軍,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對各地的軍事戰略地位瞭如指掌,在定都討論中,他從軍事防禦角度發表看法。

馮國用:早年追隨朱元璋,為其出謀劃策,在軍事和政治方面都有一定的見解,參與定都商議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周德興:與朱元璋同鄉,自朱元璋起兵便追隨左右,在朝廷中擔任重要官職,在定都討論中表達自己對不同地點的看法。

第一幕:朝會起,定都議

時間:洪武二年九月十二,上午

地點:應天,奉天殿

旁白:應天的奉天殿內莊嚴肅穆,金色的陽光透過雕樑畫棟間的縫隙,灑在金磚鋪就的地面上,映出一道道明亮的光影。朱元璋身著龍袍,端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目光威嚴而深邃,注視著殿下整齊排列的群臣。

朱元璋(聲音洪亮,打破了殿內的寂靜):朕今日召集諸位愛卿,是為了商議我大明定都之事。國都乃國家之根本,關乎社稷興衰、百姓福祉,不可不慎重。諸位暢所欲言,說說心中認為合適的建都之地。

李善長(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行禮):陛下,臣以為關中乃上上之選。關中之地,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塞險固,可謂金城天府之國。自周秦漢唐以來,諸多王朝在此建都,憑藉其險要地勢,進可攻,退可守,實乃定都的絕佳之地。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中透露出思索):善長所言,關中的險要朕自然知曉。函谷關扼守東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中原進入關中的咽喉要道;大散關控扼川陝,是西南方向的重要屏障;武關連線荊楚,是南方通往關中的必經之路;蕭關則守衛北方,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只是如今我大明初定,百姓歷經戰亂,亟待休養生息,關中雖好,可諸位愛卿可曾考慮過民生負擔?

劉伯溫(上前一步,神色從容):陛下聖明,臣也有一些愚見。洛陽居天下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它北臨黃河,南有伊闕,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夏朝開始,便有多個朝代在此建都,文化底蘊深厚,且交通便利,有利於國家的統治和管理。

朱元璋(輕撫鬍鬚):伯溫提到的洛陽,朕也有所考量。黃河天險可作屏障,伊闕、虎牢關、函谷關等險要拱衛四周。但洛陽曆經戰亂,昔日繁華已不復存在,重建都城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我大明如今的百姓而言,也是沉重的負擔。再者,其周邊的經濟狀況,是否能支撐起一國之都的運轉,還需斟酌。

第二幕:論舊都,析利弊

時間:緊隨著劉伯溫發言後

地點:應天,奉天殿

馮國用(出列,抱拳說道):陛下,臣覺得汴梁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汴梁乃宋朝舊京,曾是天下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有著完備的城市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根基。若在此建都,可藉助其原有的基礎,減少重新建設的成本,百姓也能更快地恢復生產生活。

朱元璋(微微皺眉):汴梁的確有其優勢,昔日北宋在此建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然而,汴梁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在軍事防禦上存在先天不足。一旦遭遇外敵入侵,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朕

目錄
接盤垃圾站,洛基求我走私寶石海之蘭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