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從 “心”開始(第1/4 頁)
有些早產兒出生後,往往伴隨著先天性心臟病。
體重只有1.4千克,胎齡僅28周加3天的早產兒萱萱帶著“不完美”的心臟來到這個世界。
省人民醫院多學科聯合,為萱萱施行動脈導管未閉先心手術,成功“補”心。
出現經典案例,無論是醫院還是科室總會組織醫生護士進行學習,探討。
林豔秋:“新生兒科和兒外科的治療方法有所區別,一個是內科治療,一個外科手術,我們應該認識且瞭解動脈導管未閉,今天有請各位老師為大家講課。”
會議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新生兒科主治醫師介紹萱萱:“這個孩子是一個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3天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對氧氣需求增加,考慮孩子可能有動脈導管未閉的情況,做了心臟彩超證實了這一想法。”
“給孩子用藥後,複查有好轉,但很快症狀又反覆出現,複查心臟彩超,發現孩子心功能受到影響,動脈導管和之前比是在增大的,請外科醫生會診之後,認為這個孩子不能再等了,需要手術關閉。”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相關內容,動脈導管未閉(pdA)是早產兒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是胎兒時期維持血液迴圈的重要通道,即連線肺動脈與主動脈的“橋樑”,將富含氧氣的血液輸送到全身。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出生72小時後,動脈導管會自然閉合,但部分早產兒的動脈導管卻遲遲關閉不上,這使得主動脈中的血液分流,進入肺動脈,造成全身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引起肺高壓,導致心臟擴大。
患兒嚴重時會出現心肺功能衰竭、餵養困難,只能依靠強心藥物和呼吸機維持治療,必須儘快手術。
為這樣的極低體重兒實施心臟手術,手術難度不言而喻。
這不僅需要外科醫生精湛的技術和敏銳的判斷力,也需要麻醉醫生、手術護士的默契配合。
給這樣的孩子進行麻醉風險非常高,最困難的就是孩子臟器代償能力太低,安全區間非常窄,麻醉需要調整到一個平衡點,否則一旦發生失代償反應,孩子的心肺系統就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術中,我們要嚴密監測動脈血氣,調控內環境,保障手術安全。
在手術團隊的攜手努力下,經過一個小時緊張手術,患兒的動脈導管成功“結紮”,這座“橋”終於被關上了。
兒外科主任陳清泉:“這個孩子體重特別小,做胸腔鏡的話,要給胸腔一定壓力,術中可能出現呼吸不好,甚至出現心跳停止的可能性比一般小孩要大,所以出於術中安全的考慮,給他做了進胸的一個小切口手術,手術非常順利。”
術後,患兒各項指標都趨於穩定。
新生兒科主治醫師:“目前,孩子呼吸和心功能都在恢復,已經改成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再複查心臟彩超,心功能在好轉,總體情況都在好轉。”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先心病致死率的關鍵措施。
另一案例:小樂出生後不久,心臟彩超檢查顯示其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
醫生表示大多數孩子在出生後三週左右都可以自行閉合,建議家長隨診觀察。
小樂一歲時再次檢查發現,情況並不樂觀。
“最初檢查未閉動脈導管直徑為2毫米,這次來檢查導管長度已經有1厘米,直徑3毫米了,自然癒合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需要進行手術干預。”
動脈導管原本系胎兒時期肺動脈與主動脈間的正常血流通道,由於此時肺呼吸功能障礙,來自右心室的肺動脈血經導管進入降主動脈,而左心室的血液則進入升主動脈,故動脈導管為胚胎時期特殊迴圈方式所必需。
出生後,肺膨脹並承擔氣體交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