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畢業設計(第1/6 頁)
時光的車輪悠悠轉轉,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周軍的大學生活也即將落下帷幕,而畢業設計——這一大學生涯的終章大考,帶著幾分莊重與神秘,悄然降臨。
“我叫周軍,就讀於機電一體化專業,而我們此次畢業設計的課題是扒胎機……”畢業答辯上,周軍那自信而洪亮的聲音至今仍清晰地迴盪在他的耳畔,每一個字、每一個停頓,都彷彿被歲月鐫刻,成為他青春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臺扒胎機,看似平凡無奇,實則內藏玄機,宛如一座神秘的寶藏,等待著周軍去挖掘其中的奧秘。誰也未曾料到,這個小小的裝置,竟會成為他踏上一段充滿艱辛與收穫征程的起點,引領他穿越知識的迷霧,在機電一體化的領域中留下深刻的足跡。
當畢業設計的任務下達的那一刻,周軍的心中便懷揣著一絲緊張與期待,猶如即將踏上未知旅程的探險家,開始蒐集關於扒胎機的一切資料。圖書館,那座知識的寶庫,成為了他的第一站。在陳舊書架間的狹窄過道里,周軍如同穿梭在機械工程、自動化控制等領域的書籍叢林中的行者,手指輕輕拂過一本本佈滿歲月痕跡的書籍,那些紙張的質感彷彿帶著歷史的溫度,他試圖從中挖掘出有關扒胎機設計的智慧碎片。
翻開那些泛黃的書頁,複雜的機械構造圖和抽象的電路原理圖映入眼簾,猶如神秘的古老符文,初看時只覺眼花繚亂,難以捉摸其真諦。每一條線條、每一個符號,都像是在訴說著高深的機械語言和電子密碼,周軍凝視著它們,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執著,彷彿在與這些知識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努力解讀著它們背後隱藏的資訊。
然而,圖書館的資料只是冰山一角,網上的學術資料庫同樣成為周軍日夜“征戰”的戰場。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一篇篇專業論文如同繁星般閃爍,從扒胎機的力學原理分析到電子控制系統的最佳化演算法,海量的資訊如潮水般湧來,卻又良莠不齊、碎片化嚴重。周軍置身於這資訊洪流之中,猶如一位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奮力掙扎的水手,試圖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構建起對扒胎機設計的初步認知框架。
常常在圖書館機房的電腦前一坐就是一下午,眼睛佈滿血絲,卻依然執著地追逐著那若隱若現的知識曙光。螢幕的熒光映照在他疲憊卻堅毅的臉上,反射出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畢業設計的責任感。他時而眉頭緊鎖,陷入對複雜理論的沉思;時而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記錄下重要的資訊和靈感的火花。每一次點選滑鼠、每一次滾動螢幕,都是他在知識海洋中探索前行的腳步。
在這個階段,周軍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知識儲備的淺薄與侷限。曾經課堂上學過的機械設計、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等課程知識,彷彿是散落在腦海各處的拼圖碎片,如今需要他將它們一一拾起,拼湊出一幅完整且精確的扒胎機設計藍圖,難度不言而喻。每一個技術細節,每一項設計要求,都像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小山丘,橫亙在前行的道路上,讓周軍在迷茫中徘徊,卻也在迷茫中愈發渴望知識的滋養與成長。他深知,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跨越這些障礙,向著畢業設計的成功彼岸邁進。
畢業設計並非一人的獨奏,而是團隊的交響。周軍與劉為民、趙三木、張豔方、王梅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了設計小組,每個人都帶著對專業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匯聚在這小小的專案之下。起初,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如同亂麻,各自的想法在未經梳理的情況下相互碰撞,往往引發激烈的爭論,卻難以達成有效的共識。
記得第一次小組討論會上,當週軍提出基於傳統機械結構進行改良的設計思路時,擅長電子控制的趙三木立刻反駁,認為應優先引入先進的 pLc 控制系統,以提升扒胎機的自動化程度和操作精度。趙三木漲紅了臉,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