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由四川方言“筍子熬肉”,介紹兩個方言詞彙:條子和擱(第1/2 頁)
四川方言俗語“筍子熬肉”,又作“筍子炒肉”,指長輩用條子(竹條、細竹枝或藤條等)打小孩的屁股,是一種懲戒行為。
70後80後的四川男同胞,估計很少有沒吃過“筍子熬肉”的。
“筍子”,借代體罰小孩用的竹條或竹枝。
“熬肉/炒肉”,過去物質有限,大概是父母們怕把褲兒打爛,所以打屁股都是把褲子扒了來打,竹器直接和屁股親密接觸。因此“筍子熬肉”是一種詼諧的說法。
另,“熬肉”的“熬ngāo(川音)”本字寫法或為“爊āo(普音)”。
“筍子熬肉”還有一種說法,叫“條子擱倒身上”,今天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四川方言的“條子”和“擱”。
一、四川方言:條子
條子一詞,在普通話和各種方言中詞義較多,甚至可以指警察。“條子”指代警察來源於舊上海黑話,後流傳到廣東、香港地區。
四川話中,“條子”常用詞義有三個:
1紙質憑據。如借條欠條:“你給我打個條子。”(漢語通用義)
2麻將牌型。從么雞到九條共九種,統稱為“條子”。(有些省市稱“索子”)
3長條形的竹木片或枝條。(詞義為四川方言義,普通話無此義項)
過去川渝農村有“黃荊條子出好人”的說法,那時家長們多半沒文化,也沒時間苦口婆心教育小孩,小孩犯了錯就是捱打。西南地區多竹,“條子”通常為竹條或竹枝,所謂的“黃荊條子”其實不多見,所以用竹條打屁股又有了“筍子熬肉”的詼諧說法。
“條子”指細長的枝條,古代文獻也見使用。
元·佚名 《元朝秘史》卷十一: “若不依我言語, 將所管的人用條子打的,依舊教條子打他。”又卷十二: “又恐軍人畏懼不行,令人各背條子十根,若不行的,用此懲戒。”
《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七回: “正見晁思才手拿著一根條子,喝神斷鬼的看著小璉哥拔那天井裡的草。”
二、四川方言:擱
擱,普通話讀作擱(gē或gé),本義指放,放置。
擱,四川方言中發音1擱(go),如耽擱,擱表示延誤。2擱(ko或ko),為本義放,放置。如:“你把東西擱倒”即“你把東西放下”。
另外,由放置義項,“擱”在四川方言又引申出不少其他義項,這是明顯區別於普通話的地方。
以下都是擱(ko或ko)的四川方言。
1擱倒
即普通話的“放下”。但川渝地區一般說“擱倒”或“放倒”。
例如:1你先把刀擱倒,我們慢慢來說。2他吃完飯,擱倒碗就走。
再如把東西放好,一般就說“擱好”。
表示放置,老派四川方言很少說“放”,都是說“擱”。如今二字處於並存階段。
2擱倒身上
“擱到身上”體現了川渝地區方言用詞的詼諧,擱到身上就沒好事了,一般指用手或物,對自家犯錯的孩子進行懲罰;或對別人進行擊打。“筍子炒肉”就是擱到身上的一種。
3擱平
擱平的本義是放平。引申詞義指把糾紛爭議的事情處理圓滿,來源於川渝地區的袍哥語系。“擱平”的引申義,相當於北方話的"擺平"或南方話的"搞定"。"擺平"和"搞定",如今在川渝地區方言中使用頻率也很高,三者處於混用狀態。
能夠協調好各方利益,把糾紛爭議處理圓滿,又叫“擱得平”。"擱得平"近似於北方話的"擺得平",或南方話的"搞得定"。
重慶電視臺拍有方言喜劇《柯德平外傳》,主人公柯德平,外號擱得平。其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