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日本人的戰略(第1/2 頁)
日本人是怎麼打算的呢?剛才說了,軍事不過是內政的延續,既然這樣,我們就要簡單分析下日本人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歷程。
這是一個關於日本內卷的往事。
日本沒有爆發過革命,所以日本的社會結構一直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使到了今天,日本也是一個封建殘餘非常濃厚的國家,各地的大家族在古代是地主,在當代就成為議員了,幾乎就是世襲的那種,安倍晉三的父親安倍晉太郎就擔任過日本外相,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被稱為“滿洲之妖”,就是在中國東北搞計劃經濟的二戰甲級戰犯,後來逃脫審判,還擔任過兩次日本首相。
日本版的改革開放是1868年開始的,被稱為“明治維新”,這是一場由日本上層領導,自上而下的革新運動,全面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技術,發展日本的工業,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日本列島這塊地方本來就不大,人口也少,窮的要死,發展工業是需要技術和裝置的,這些東西都是要拿出真金白銀向西方購買的,日本為了拿出購買的資金,只能是拼命壓榨老百姓,尤其是農民,日本沒有工業化以前就是農業國嘛,農民最多,透過稅賦將農民創造的財富拿走,只要保持讓農民餓不死的程度就可以。
透過艱難的初期啟動階段,日本開始發展起來一些歐美淘汰的落後產能,比如紡織業之類的,同時也搞了一些重工業,用來生產軍備,慢慢積攢起來一點實力,這個時候日本精英的心態就變了,覺得靠自身奮鬥太辛苦太慢,還是搶劫來的快點,把別人家的東西變成自己家的,這是多麼快樂的事情!
1874年,改革開放6年之後,日本就對大清搞了一次訛詐,以為琉球居民報仇為藉口,派兵3600人入侵臺灣,實事求是的說,這個時候大清雖然被西方列強摁在地上摩擦了幾遍了,但對日本還是很有心理優勢的,李鴻章把艦隊都派往臺灣了,準備收拾下日本人,結果日本人非常狡詐,繞過李鴻章,派人直接到北京和滿清權貴談判,滿清貴族只想享受榮華富貴,不願意多生一點事端,最後被日本人訛了50萬兩銀子跑了。
從此之後,日本沉下心來繼續發展,實力越來越強,大清越來越弱,終於在1894年,日本人賭上國運,對大清搞了一次不宣而戰,實際上就是偷襲,如果日本輸了,改革開放將近30年的成果將付諸東流,如果贏了,日本將在歷史上第一次戰勝東亞霸主中國,成為東亞新的扛把子,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這就是中日甲午之戰,日本戰勝,拿著從中國訛來的2億兩白銀,改革了金融體系、升級了工業技術、更新了軍隊裝備。
1900年,日本參加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又一次訛詐成功,1904年和俄國在中國東北幹了一仗,從此取得在中國東北的主導權。日本在接連幾次對外的軍事行動中,都取得很大的利益,這些利益如何分配,才最值得探討。
國家利益如何分配,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社會,利益是按資分配,誰擁有的資本多,誰得到的利益就多,沒有資本的人只能出賣勞動力,沒有議價的權力;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利益是按勞分配,實行的是多勞多得。
大家都知道,資本家是非常貪婪的,如果有可能,資本家恨不得把所有錢都裝入自己兜裡,不給窮人留一個銅板,日本這個國家比較特殊點,是一幫開明的封建地主領頭搞資本主義,發展工業需要技術工人,搞擴張也需要素質高的職業軍人,這些都需要大量日本底層人民參與,所以日本當權者在切蛋糕時,必須要考慮分點給底層人民,讓他們能吃飽飯,能讀書,能成為一個對日本資本家有用的人。
在日本歷次對外戰爭獲得鉅額利益時,日本經濟的蛋糕是增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