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牆夼水庫上游五蓮縣境內馬耳山附近大茅莊村(第1/2 頁)
大茅莊村的歷史
大茅莊村位於中國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許孟鎮,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下是關於大茅莊村歷史的詳細介紹:
1.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
·大茅莊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東臨程戈莊,西至涓河,南靠許孟,北與諸城市接壤。
·村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末,當時李姓從雲南烏撒衛遷至此地,因村西北有一小土埠形似貓,以諧音取名大茅莊。
1.歷史重要性:
·1947年秋至1949年春,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駐此,張鼎丞同志曾率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華東局黨校駐此。
·1947年5月至1949年2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和黨校多次移駐大茅莊,華東野戰軍的一些醫院、彈藥庫和大批軍需後勤物資也分散於附近大小山村,五蓮山區成為華東野戰軍的後勤基地和華東局的戰略後方基地之一。
1.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1948年2月,華東局和濱北地委確定五蓮縣為整黨和結束“土改”實驗縣,大茅莊村的郭公奎辦起全縣第一個變工互助組,後又吸收其他變工組的經驗和做法,辦起由5戶農民組成的中級變工組。
·1956年,郭公奎又辦起一家高階農業合作社,由5個村17處初級社組成,郭公奎擔任社長,同年又擔任大茅莊村黨支部書記。
大茅莊村不僅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背景的村莊,還是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地方。大茅莊村位於許孟鎮駐地北2千米處,在馬蹄河與涓河交匯處正南偏東,縣道呂街線沿村西經過。隸屬於五蓮縣許孟鎮。
流經村西的涓河,其南源舊稱白練河,是涓河的主源,出自大馬鞍山、範世山一帶,北流匯入馬耳山南麓和寨子山北麓之水,至婁古莊東南與北源匯合。北源出自馬耳山北麓,於婁古莊東南匯入南源之水而稱涓河,流至大茅莊村北,納東南來的馬蹄河之水,北流入諸城市境。因處於馬蹄河與涓河交匯處,大茅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為許孟小平原一部分。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委員饒漱石、曾山、張鼎丞率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以及山東省政府機關,進駐濱北地區五蓮縣的仁裡、大茅莊一帶。7月,因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五蓮山區,華東局機關轉移到安丘柘山區王莊村。1947年6月,隨著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山東解放區成為戰略後方和支前基地。同年11月,華東局機關和黨校再次移駐五蓮縣仁裡、大茅莊一帶,華東野戰軍的一些醫院、彈藥庫和大批軍需後勤物資,也分散於附近大小山村,五蓮山區成為華東野戰軍的後勤基地和華東局的戰略後方基地之一。同月,華東局在該村召開土地會議,各區黨委、地委、縣委書記,各救國會會長參加。
1948年2月,華東局和濱北地委確定五蓮縣為整黨和結束“土改”實驗縣,這在當時華東地區是唯一的。實驗縣的工作由中共中央委員、華東局組織委員會主任張鼎丞直接領導,用解剖麻雀術及時總結經驗,指導其他地區工作。他們首先對五蓮縣委進行充實調整,由邢子陶擔任整黨和結束“土改”工作團團長,併兼任五蓮實驗縣委書記,具體負責五蓮實驗縣的工作。經過大量細緻的工作,至1949年2月,徹底糾正了“土改”中一些“左”的做法,使得五蓮山區成為支援解放戰爭的堅強後方。
1947 年,華東局進駐大茅莊村時,該村郭公奎辦起全縣第一個變工互助組,後又吸收其他變工組的經驗和做法,辦起由5戶農民組成的中級變工組。他領導編工組的先進經驗,被華東局寫入《山東省五蓮縣大茅莊一九四八年工作介紹》中,得以全面推廣。1956年,郭公奎又辦起一家高階農業合作社,由5個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