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第1/2 頁)
遷往銅仁縣,難道是天意嗎?
讀書人眼中湧出淚來:“想我章家世代紮根於此地,乍然要遷走,猶如百年老樹被斷根拔出,將不知飄零何處,實在是痛心啊。”
他姓章,身後的章家是黔、安兩縣最大的宗族。
老道士看著他,微微嘆口氣:“郎君博覽群書,豈不聞秦‘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1’,漢‘實關中’遷三十萬戶,又有明洪武為了填豫州府、濟南府,令山西府百姓每家徙人口前去,四口之家甚至要遷出三人,黃淮一帶至今還流傳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2’的民謠……縱觀歷朝歷代,哪裡的土地上不是人來人去,何處又不是飄零人之‘吾鄉’,貧道今日多嘴勸一句郎君放寬心思,順勢而為吧。”
黔地山間的涼爽天氣,章姓讀書人的額上竟滲出細密的汗珠,良久,他對老道士深鞠一躬,聲音乾澀地說道:“多謝老神仙指點。”
說完,他轉身踉蹌而去。
老道士望著他的身影,微眯起眼。
天快黑的時候他收拾起籤筒、卦書往回走,走到半路遇到來接他的一熟人,沈持,這位少年官員近日來面色疲憊,眼下淡淡的烏青透出無法言說的殫精竭慮,老道士莫名有些心疼,語調溫和地說道:“沈大人,貧道盡力了。”
這是他平生頭一回擺卦攤子充作算命先生,外帶說些鬼話招搖撞騙,真怕師祖在天上氣急了扔個雷下來劈他一頓,罵他個狗血淋頭。
“謝謝姜道長,”沈持對著他深作一揖,道:“要不是道長肯出手幫忙,在下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他身微言輕,能做的實在是不多,凡事都要迂迴推行,為達目的不得不用些非常手段,起初和邱長風說這件事的時候,邱道長氣得道心都差點兒毀了,高高舉起拂塵追著他打,但那拂塵不僅最終沒落到他身上,二位道長也傾力配合他演了這麼一齣戲,步步天衣無縫,這樁事情,大概會在他的心焦與忐忑中平穩辦妥。
……
又過了兩日,章姓家族遷出,去往銅仁縣安家。
章家一走,許多猶疑不定的大戶人家逐漸轉了主意,接二連三有人接了縣衙發放的六兩補償銀子,拾掇家資,舉家遷至銅仁縣。
到了七月底,兩縣的縣丞再清點戶籍名冊時,兩縣已只剩下兩三戶人家了。不過看著一日比一日空蕩的縣,已經有人坐不住了,來打聽現在縣衙還給不給銀子,多半是要搬走了。
從告示張貼出來到兩縣百姓盡數遷出,前後歷經小二十天,總算塵埃落定。
與此同時,黔、安兩縣的百姓一家一家先後來到銅仁縣,把巴掌大的縣城塞滿了人,由於他們手裡都攥著補償銀子,眼下暫且生計無憂,因而處處都是孩童吵鬧,大人吆喝,吃喝拉撒睡的市井氣息,熱鬧非凡。
沈持時常穿一件常服去銅仁縣新遷來的百姓之中轉悠,偶爾興致來了,還會聽一聽說書人臨時支個攤子,給圍過來的人講諸如呂不韋囤積國君易種秦
硯苦熬多年,好不容等來一個為朝廷採礦工事效力的良機,卻被他橫插一手耽擱了吏部考核的時間,哪能不恨他的。
“那,大人,”趙蟾桂唉聲嘆氣:“這樑子算是結大了。”
徹底把姓焦的給得罪了呀。
>r />
沈持極淡地“嗯”了聲,他早知道會這樣。只是當初在權衡之後,仍沒有妥協罷了。
“大人,以後他會給你使絆子嗎?”趙蟾桂擔憂地問。
沈持沒說話。
山風穿窗欞而過,將書案上的書翻得嘩啦作響,停下來時,書頁中的一行小字——“內不愧心,外不負俗。3”,在夏陽的映照下鍍了一圈光芒,熠熠生輝。
驛站的另一處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