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海洋爭鋒,海禁政策(第1/2 頁)
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闢新航路,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商業貿易和殖民帝國。
這兩個國家的觸角離開了地中海的範圍,開始朝著印度、非洲南部、北美、亞洲探去。由於這兩個國家都處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之間開展了尖銳的鬥爭。
1583年,葡萄牙及其海外領地被西班牙兼併。西班牙逐漸掌握了海上貿易的大部分控制權,成為了當時的海上霸主。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被英國海軍擊潰,從此失去海上優勢。
1581年,荷蘭透過三十年戰爭從西班牙獨立後,開始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17世紀中葉,荷蘭國力達到鼎盛。
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萬多艘商船遊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商船,荷蘭有16萬艘,最先進的海船排水量400至800噸,總噸位約60萬噸。法國約26萬噸,英國約10萬噸,西班牙、葡萄牙共約8萬噸,比英法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荷蘭的海軍艦船遠遠超過其它國家的海軍。荷蘭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伕。
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621年,荷蘭在巴達維亞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作為亞洲地區的中樞。可代表荷蘭實行締約、宣戰、抽稅等權力。
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僱員10萬,士兵1萬,商船數千艘,軍艦41艘,成為當時最富有的公司。而派駐到臺灣的最高負責人稱為臺灣總督。
17世紀初,英國忙於內部的爭鬥,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弟,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1649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功,英格蘭共和國建立。英國透過與荷蘭的三次戰爭,控制了荷蘭放手的海上貿易控制權。
1689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逐漸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
1763年,英國透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成為世界頭號海上強國,世界殖民霸主,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18世紀,英國海軍總噸位為49萬噸,法國為31萬噸。19世紀初,英國有大小船舶約2萬艘,總排水量約240萬噸,美國的船舶總排水量約135萬噸。
1914年一戰前,英國海軍總噸位為272萬噸,德國海軍總噸位為131萬噸,美國海軍總噸位為99萬噸,法國海軍總噸位為91萬噸,日本海軍總噸位為70萬噸,俄國海軍總噸位為68萬噸,義大利海軍總噸位為50萬噸,奧匈帝國海軍總噸位為38萬噸。
大明海軍最強盛時期沿海有54個衛、127個千戶所,231個巡檢司,每個衛有戰船50艘,總計約3800艘戰船,總規模相當於10個西班牙無敵艦隊。
因戰略放棄海洋,到嘉靖年間,龐大的大明艦隊基本消失,面對倭寇劫掠時,已然力不從心。
張居正上臺後,重新加強了海防建設,海軍船隻達到上千艘,兵力約10萬人。在抗倭援朝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朝政的腐敗,也逐漸失去戰鬥力。
17世紀中期,鄭芝龍走私集團海軍力量達到約7萬噸,可入圍世界前三。荷蘭海軍總噸位約10萬噸,英國海軍總噸位約8萬噸。
新中國建國初期三大海軍擁有各式艦艇350餘艘,總噸位125萬噸。2022年,中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達到240萬噸,美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570萬噸。